张穆画马 神态各异变化多端(图)
http://www.socang.com   2011-07-05 11:00   来源:南方都市报

张穆画马 神态各异变化多端

  张穆(1607-1683),字尔启,又字穆之,号铁桥,东莞茶山人。曾随张家玉抗清于闽赣。工诗善画,翎毛兰竹皆工,尤以画马驰名,可谓清明岭南画马名家第一人,其中《七十龙媒图》为其代表作中的精品。著有《铁桥集》。

  创作背景

  张穆画马,画的是自己心境

  张穆是岭南明遗民画家的杰出代表,画马,神形兼备。古往今来,凡看过张穆所画的马的人,都一致赞赏。但是赏张穆所画之马,只欣赏他的笔墨或构图,而忽视其创作的历史环境与心境,纯以画家来看张穆,是片面,甚至会沦入苏东坡所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认为,张穆之画,乃爱国志士之画也。张穆自己一句“言慕鲁连东海蹈,空怜贫食故山薇”正是其报国无门、不得不以抑郁终老的心情的表达。

  南明让画家心存希望画面轻快

  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站长单小英认为,从张穆存世的马画来看,不同时期的特点和变化是很鲜明的,而这种特点和变化又恰与南明王朝的盛衰相联系。如果从时间上来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以顺治十八年(1661)为界线,也即是在张穆54岁之前与之后。

  在1644年,即是顺治元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次惊天动地的变化———甲申之变,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克了北京,统治了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宣告灭亡。张穆闻后痛哭。仅过了40天,满族大清朝的军队南下。顺治三年十月,朱由榔即位于肇庆,改明年为永历元年。永历帝即位后诏诰天下,奖励文武兵民。虽然历经甲申之变、隆武被害、广州城破、张家玉等人相继殉难,但明朝旗号还在,旧臣民心中的希望就还在。这从张穆《八骏图》(藏于广东省博物馆)画风以及款识“穆王西返八龙空,留影犹能绝世雄”就可以品味得出来。

  《八骏图》恰好成画于永历元年。画面明朗轻快,有八匹蒙古马憩栖于柳荫坡石间,它们两两相对,或呢喃私语,或游戏玩耍,或神情依偎,或奔跑竞逐。画家对骏马神态、形态和动态的刻画,使人感到马的年轻、健壮和充满活力。这体现了张穆此时正当年富力强,满怀抗击满清入侵、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翌年秋天,张穆即奔赴肇庆行朝。

  张穆在肇庆却并没有得到重用,遭受打击,无法效命疆场,不由心灰意冷。这时,一幅作于顺治十五年的《马图》(藏于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正好体现了张穆此时的心境:画中一匹黑色斑纹毛色的蒙古马无奈地面朝西向卧于枯树下,眼中流露出落寂与无奈;树枝上栖息着三只雀,空中还有两只雀自东向西飞去。

  复明无望后期画风沉郁

  顺治十八年(1661)之后,随接而来的康熙元年(1662),张穆已经55岁了,从这时开始,他的画风也随之变得沉闷、阴冷。永历帝自十年起一直辗转于云南,康熙元年时在云南为吴三桂所弑,郑成功也于当年移师台湾并病逝,复明大业希望渺茫了。以明遗民自居的张穆逐渐从壮年步入了老年。这个时期,张穆的代表作有《马图》(藏于广东省博物馆)、《八骏图》(藏于上海博物馆)、《柳坡憩马图》(藏于香港艺术馆)等。

  纵观此时张穆的马图,与前一时期相比,画面的调子沉闷、阴冷,马或寂寞地徘徊在老树下(《柳坡憩马图》);或孤单地站立在枯枝前(《马图》);或惆怅地遥望远方,或无奈地用树干磨痒,或痛苦地俯首自龁(《八骏图》)。马的毛色以深色居多,马的眼神呆滞、沉郁。作为背景山石树木的笔墨也粗黑浓重了很多。

  康熙十五年,张穆再次度岭北游,四年后返粤。此后直至他去世前,马画不多,但画面愈益阴冷、沉郁,墨色也更加浓重。在他的马图中,人与马已经合一,以马写人,达到了文人画借物抒情的境界。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是张穆的知己,一句“万里从军梦,三秋伏枥哀”深沉地写出了张穆画马的寄托。

  好骑射养马为观马画马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表示,张穆画马原因有三,其一和其二就是借马奔腾千里的精神表喻自己的爱国壮志,同时又借千里马不能上沙场效力比喻自己怀才不遇,这在前面已经有论述。除了个人际遇的真感情外,最后一个原因是在于他“十三精骑射”,因习武,一生与马有不解之缘。

  此外,张穆还以元人的马图作为临本、仿本,向古人学习,所谓“外师造化、师古人、中得心源”。张穆继承了历代画马大师的“以画为寄”,尤其对赵孟頫马图流露出儒家行义达道思想的理解,将明亡之恨、家国之感倾注于图中。可惜沙场中,少君一白骨”的叹息,更让一些与他有相同遭遇的明遗民,观马图后有“壮心烈士悲暮年,永日披图发长叹”的感慨。

  记者寻踪

  莞人张穆非出生在东莞

  作为东莞人的张穆,虽然记载其是茶山人,但他却是出生于广西柳州,并且游罗浮、登广州白云山,还三次度岭北游,上黄山、过姑苏、入杭州等,足迹遍布全国。年六十时,张穆还移家东安(今广东云浮市),后再回东莞。不过张穆回莞并不是居住在他的故乡———茶山。据载,顺治十年(1653),张穆筑东溪草塘于莞城外之东湖。康熙十九年(1680)秋,从新安江归东莞后,他就住在这里,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他去世。东溪草堂已湮,其具体位置有争议。据《茶山乡志》(民国版)记载,东溪草堂“在(茶山)寨西张家围溪边”。另据东莞文史专家杨宝霖考证,东溪草堂位于莞城外之东湖。由于没有旧址遗留,无论是哪个地方,目前已经无法见到“庐山真面目”。

  作为画家的张穆,在现有的美术史论著作中,张穆的画马与河南周璕的画龙往往相提并论。可见张穆曾一度流寓南京,长期活动在当时的主流画坛。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东莞地处一隅,交通不便,加上张穆逝后清廷的文字狱日益严厉,明遗民诗文大多遭到禁毁,画作亦不彰。正如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所言:“随着时光的流逝,张穆的马图亦渐渐被人们淡忘,大陆几乎无人研究。”这从张穆的《铁桥集》与容庚的《张穆传》付印于香港便可明证一二。直到2010年5月广东省博物馆新馆落成,展出的岭南历代书画名作时,才让人们有幸较为集中地欣赏到张穆的马图及其他作品,也使研究他的作品的人越来越多。这让我得以从市政协所编的《翰墨东莞》一书中得到任道斌、单小英、朱万章等名家研究张穆马图及其他作品的专题研究资料。

  经典漫谈

  《七十龙媒图》为张穆代表作中精品

  广东省博物馆研究员朱万章表示,政治上的不得志往往成为艺术成功的诱因,张穆即是一例。在广东绘画史上,他的画马师法自然之典型为同时代画家所不及。朱万章认为,在张穆的马画作品中,以《奚官牧马图》轴、《古木独驹图》轴和《七十龙媒图》卷等为各个时期的代表。其中《奚官牧马图》是张穆纪年作品中较早的画迹,有明显的临摹古人的痕迹,无论是构图、艺术造型还是绘画技法甚至人物的神态,都与唐代韩干、韦偃及宋代的陈居中有惊人相似之处;与《奚官牧马图》的摹古不同的是,《古木独驹图》体现出了画家的创新意识。画家用勾勒法画出骏马的线条,再以黑色渲染。墨的层次分明,线条也遒劲有力。马头向下微侧,鼻梁光洁,两翼微丰,目光炯炯,颈部骨节略隐略现,栩栩如生。在古木、怪石,甚至小草的处理上,都极工细、凝练,表现出一种荒老的苍凉气氛;作于晚年(1681)的《七十龙媒图》,是张穆代表作中的精品。在这件构图广阔的画卷中,画家将60余匹良驹刻画得淋漓尽致。所绘良驹有站者、奔者、卧者、行者、伏者、昂首者、低眉者,也有食者、翻滚者、游戏者,将马的各种形态浓缩在十余米的画卷中,体现出他主张师法自然的艺术理念。

  张穆画马神态各异变化多端

  据记载,张穆有关马图的作品至今尚存34件,其中香港藏有最多,达到17件;其次到广州藏有10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表示,张穆画马,除了娴熟的造型基本功外,更为难得的是能画出各种姿态的马,变化多端,组合巧妙,前后左右,运笔自如。马首无论是三分面、五分面,还是七分面、九分面,皆栩栩如生,自然天成,且站有站相,奔有奔相,无不生动。如《寒柯憩马图》(香港何氏至乐楼藏)为正面马,而《春柳三马图》(广州市美术馆藏)为右侧面立马二匹,左侧面立马一匹,各具风姿。至于《七十龙媒图》横卷(广州市美术馆藏)绘画几十匹,毛色有白有黑有花,肥瘦不同,大小各异,错落有致,动静变化莫测;加上坡石老树、河流杂草点缀其间,显示了张穆画马的丰富手法和高超的绘画技艺。

  张穆对绘马艺术贡献还有理论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认为,张穆对绘马艺术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作品上,而且他还有画马的理论。可惜其所著《杂论》等文稿已佚,但从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三《画品》中可窥一二:张穆尤善画马,尝言:韩干画马,骨节皆不真,惟赵孟頫得马之情,且设色精妙。又谓:骏马肥须见骨,瘦须见肉,于骨节长短尺寸不失,乃为精工。又谓:马相在骨,其腹前有两兰筋,尝微动者则良。前蹄后又灶,谓之寸今。马奔驰时,后蹄能击到寸金,谓之跨灶。跨高一寸者为骏,低者次之。寸金处常破损如豆大,有血流出,不生毛,是为跨灶之验。凡马皆行一边,左前足与左后足先起,而右前足右后足乃随之,相交而驰,善骑者于鞍上已知其起落之处,若骏马则起落不测,瞬息百里,虽欲细察之,恒不能矣。故凡骏马之驰,仅以蹄尖寸许至地,若不沾尘,然画者往往不能酷肖。

  风雅品评

  “《七十龙媒图》写龙媒七十体,全以勾勒墨法写成,不加色彩。如嘶者,涉者,行者,寝者,驰者,龁者,滚尘者,磨痒者,能尽马之形态,可称为铁桥之巨制也。”

  ———近代画家赵浩跋评。

  “想见其下笔之顷,不忘欲效驰驱,以画寄意,类不得志予时者所为也。”

  ——— 容庚《张穆传》

  “韦偃雄今代,骐驎秃笔成。霜蹄势千里,迥立类长鸣。神骏披图见,风沙入楮生。谁能比支遁,苦爱越凡情。”

  ——— 明末清初“岭南三大家”之一屈大均《粟亭诗集》卷四《赠粤东张铁桥画马》

  “黄金新埒玉为鞭,一骋霜蹄旋旋圆。持比前朝诸画客,风流何让李龙眠。”

  ———江南才子彭孙遹《松桂堂全集》卷四十二《题张山人画册》之三。

  轶闻趣事

  诗集传世路途曲折

  张穆有《铁桥集》。《铁桥集》早在康熙年间已经梓行于广东,但由于收藏者害怕清朝统治者的文字狱,为免招杀身大祸,只好把书籍毁掉。人们多以为《铁桥集》不存在了。陈伯陶编《东莞县志》时曾据何浣《铁桥道人间年谱》辑张穆诗60多首。后来,容庚教授曾搜辑铁桥遗诗,偶读杨钟羲《雪桥诗话》,知道刘氏嘉业堂藏有原版的《铁桥集》,收诗280余首,遂辗转相借,抄录副本。之后,容庚教授及汪宗衍先生同辑得佚作30余首为《补遗》,补辑张穆朋友的赠诗26家及后人题画诗17家,又辑一些逸闻轶事附录于后。1974年,此书由香港何耀光先生收入《何氏至乐楼丛书》刊印面世。《铁桥集》从此得以流传。

  延伸阅读

  马画明清始没落

  马是古代农业社会的主要交通和生产工具。在冷兵器时代,它还是重要的作战工具。因此,无论帝王将相,还是黎明百姓,都将其视为宠物。

  在秦汉时期,以器物类美术作品表现马的造型较多;隋唐以后,则以绘画最为昌盛。唐代的马画,将马在绢素中的造型发挥到极致,涌现出了曹霸、陈闳、韩干、韦偃四大名家;宋代以后,画马之风式微,虽然也有诸如李唐、陈居中、刘松年,赵孟頫等名家出现,但总体水准已经远远不足隋唐;明清以来,马画更是一落千丈,就传世画迹而论,主要有陈汝言、丁云鹏、吴彬、张穆、郎世宁等,但已经没有了昔日的胜景。张穆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脱颖而出,在清初画坛的意义显然是不言而喻的。

  相关经典

  《七十龙媒图》,纸本墨笔,25.2×1068.5厘米,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张穆代表作中的精品,画幅横1068.5厘米,高25.2厘米,画骏马70匹游憩于草坪柳荫,或立,或卧,或竞奔,或闲步,或渡水,或滚尘,或吃草,或长嘶,或磨痒,或三五成群,或两相亲昵,各具情态,马之天性,生动而准确地表露无遗。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画家”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东方美学 东方美学 现代演绎——2011西泠拍卖春季油画雕塑专场综述(图) 月满中天玉满怀——2011西泠春拍当代名家玉雕专场(图) 月满中天玉满怀——2011西泠春拍当代名家玉雕专场(图) 伦敦6月当代拍卖 伦敦6月当代拍卖 苏富比胜出佳士得(图) 《名家薈萃、佳石映輝》——西泠印社2011春拍篆刻專場綜述(图) 《名家薈萃、佳石映輝》——西泠印社2011春拍篆刻專場綜述(图) 保健碧玺紫砂首现文博会 保健碧玺紫砂首现文博会 故纸情怀——方钢军书画作品展 故纸情怀——方钢军书画作品展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图)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图) 甲骨文七言联(图) 甲骨文七言联(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