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博物馆:历史的缤纷的花朵
http://www.socang.com 2011-05-25 16:28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赤峰5月25日电 “人力车,早在辽代就有了,前不久,巴林左旗在文物普查过程中,在富河镇富河沟村北3.5公里的哈拉海场沟里发现一座早期被盗砖室辽代壁画墓,墓道两壁绘有人物的壁画,由于墓道夯土回填坚固,所以壁画保存完好,色泽鲜艳。旗文化局组织博物馆有关同志对壁画进行抢救性揭取。经过10多天的艰苦野外工作,已成功揭取,整理展出。壁画共为5幅,墓道南北两壁各两幅,墓门北侧残留1幅,内容分别为备饮、备食和仪卫人物。人物造型简练、形象生动,是目前发现较为优秀重要的辽代壁画作品。特别北壁发现一幅木制人力车和车夫形象,这是在辽代壁画上的第一次完整出现……”辽上京博物馆王清煜老师介绍,巴林左旗是辽文化的发祥地,是契丹民族建立大辽王朝诞生地。这次壁画的发现,对于研究辽代历史和风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王清煜老师介绍说,辽上京博物馆是我国唯一的以辽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壁画和墓志是其特色。在馆藏的20多方墓志中,韩氏家族墓志就有13方。2007年春,辽上京博物馆在巴林左旗原野猪沟乡新房身村收缴了一方辽代汉字墓志。墓志主人为生活在辽兴宗、道宗朝的汉族官吏李文贞。墓志宽90厘米,高88厘米,发现时已残,现存9片。志石刻字34行,原石有字约1440字左右,现实际可释读1032字。据墓志推测,墓志立石人应为李文贞之次侄李崇孝。墓志为人们了解当时辽上京周边地区汉人的活动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对墓志、墓志盖上的契丹大字、契丹小字的破译,都为研究契丹文字提供了实物资料。
契丹文化以本土原生文化为主体,以中原唐文化为依托,并汲取西域、东北各民族先进文化的内容,博大精深,恢宏壮观。其中的壁画更是丰富多彩、题材广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巴林左旗发现的大量辽代墓葬中,保存着为数众多的精美壁画。这些壁画以形象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契丹民族富有特色的游牧生活和古代草原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色,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宝库中的奇葩。辽代壁画多以反映契丹人游猎、起居、出行、宴饮、娱乐等生活为主,也有四季风光等方面的内容。辽墓壁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为研究辽代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习俗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辽代壁画大多出自民间画师之手,绝少宫廷画那种小家碧玉、雍容华贵的匠气。在技法上,吸取了唐、宋以来写实的表现手法,又有其独到之处,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巴林左旗这些珍贵的辽代壁画,代表了我国北方草原画派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对后世产生过深远影响。从南宋的《胡笳十八拍》,到明朝宫廷画家仇英的《秋原猎骑图》,以及金元时期墓室中大量出现的宴饮、骑猎、游猎等壁画,从题材上或手法上,多借鉴于北方草原情景和契丹的游牧生活,反映了北方草原画派的艺术特点,“涿州沙上饮盘垣,看舞春风小契丹”。
辽上京博物馆于今年“文化遗产日”当天向社会披露,近日在进行馆藏珍贵文物数据采集拍摄文物时,在当年出土于辽上京遗址北塔天宫的琉璃瓶内发现48颗罕见佛舍利子。据馆长王未想介绍,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琉璃瓶于1990年抢救维修辽上京北塔遗址时在天宫内发现,因琉璃瓶壁用金粉装饰,虽有脱落,但并不透明,无法看到瓶内盛物。时任博物馆馆长金永田在现场曾开启瓶盖,见舍利子后即封盖珍藏密封保存至今。王未想认为,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在20年前出土的琉璃瓶中发现包括骨、血、肉、发等48颗佛舍利子是史学界和佛教界的重大发现,这对我国唐、辽、宋代时期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宗教研究具有深远意义。
走进辽上京博物馆,让人应接不暇。这里收藏着巴林左旗旗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富河文化”遗存和辽代历史文物15000件、标本近10000件,有珍贵的研究价值,很多文物都是孤品。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为开发利用契丹辽文化,打造契丹辽文化品牌,巴林左旗有关部门多次精选文物赴广州、北京及美国等地参加展出,并两次接待中国北方古代国际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巴林左旗的知名度,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辽上京博物馆投入使用后,接待游客能力将达到每年1万人次以上,并将建成自治区一流的辽代皇都博物馆,为研究辽文化打造坚实的平台。(文 李富)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博物馆”,“史话”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