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人紫砂壶刻精品将亮相嘉德在线
http://www.socang.com 2011-05-24 16:12 来源:嘉德在线
5月25日,一组当代工艺美术作品在国内最大艺术品电子商务网站嘉德在线(www.artrade.com)亮相,作为其六月中旬精品大拍的预展。其中,四把徐秉方刻紫砂壶却有些“蹊跷”:当代爱好留青竹刻的人,没有谁不知道徐秉方。他1945年生于江苏常州,系民国刻竹名家徐素白第三子,留青竹刻作品享誉海内外,留青山水更为当世一绝。王世襄在《此君经眼录》中记述说:“秉方先生幼承家学,专攻留青,四十以后艺大进,不独于见刀处现神采,更求在模糊朦胧不见刀处生变化。不然对此弥漫滃郁,满幅烟云,将不知如何措手矣。”
竹刻大家,为何推起了壶刻作品?据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徐秉方的留青竹刻就曾于佳士得、苏富比上拍,是最早进入国际拍卖市场的中国当代工艺美术作品之一。2008年,他的留青山水臂搁在中国嘉德拍出了67万元的高价。
近年来,徐秉方的竹刻作品数量渐稀,他对自己的定位从来都是研究者,而非工艺师,自青年时代开始,就在留青竹刻的探索上倾注了全部心血,至今,外人眼里功成名就的他,仍在寻求新的突破,作品弥少、弥精。2009年全年,他只刻了两件留青,但据他自己说,那都是研究之作,舍不得流入市场。
面对其作品如此之高的市场价位和如此之低的“产量”,许多爱好徐秉方留青竹刻的人另辟蹊径,抱着“买不起竹刻,买件紫砂壶刻也好”的心态上门求壶,他也都不拒绝。事实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徐秉方就因着一次宜兴之行,与壶结缘,自此,紫砂壶刻成为他竹刻以外的惟一爱好。算下来,也已有20多年。
刻壶之于这位竹人,不过是业余爱好;但这爱好中,同样汇聚了他对刀、对艺术的深入理解。
嘉德在线有关负责人表示,竹人壶刻,可以成为许多当代工艺爱好者学习鉴赏“刀味”的入门:“当代工艺美术,由于工艺品种的丰富性和每个品种内部专业水平的差异性,注定了呈现在大众面前的,是一个良莠不齐、困惑重重的领域。我们希望为买家提供更多学习鉴赏的平台,名头只能作为参考,真正的价值认定还是要回到作品本身。而徐秉方的‘刀’,在当代绝对可以算作最为过硬的鉴赏标准之一,他是一位真正懂得用‘刀’的人。”
“一枝竹”算得上徐秉方壶刻中摸索出的个人品牌,也是最能用于品鉴他刀法的作品。细观竹叶,一面平,一面粗,对比分明,阴阳相映,合于自然,又充满创意。研究刻的过程,竟是一刀而就,短促的一落一起之间,就完成了对自然的艺术再创作。
他的竹叶,透着“刀味”,也带出了紫砂应有的“泥味”。在徐秉方看来,紫砂壶刻与象牙浅刻、红木文玩雕刻等殊途同归,虽有一些材质、技法、工具以及作品要求上的差异,创作原则却一致:要艺术,要美,还要体现每个门类自身不可取代的特点。刻壶就要研究泥的特征、彰显泥的质感,不可能完全照搬刻竹手法。
无论刻山水、梅花、书法,还是他那标志性的“一枝竹”,都仅凭单刀,一气呵成。刀在他手中,比画笔还要运用自如,真正做到了随心所欲。而宜兴刻壶的传统方法,都是采用双刀或多刀,先描着画稿刻出轮廓,再将线条内的部分铲掉。如此,刀的意义仅仅是机械复制画稿,成为笔的奴隶,刻壶也受到了绘画的辖制,无法体现自身特征。
有业内人士表示,由于受到功能、工艺特点等“先天”因素所限,紫砂壶的形制早在清代就臻于完善。在市场大潮的推动下,制壶业与艺术品收藏界相互碰撞,对紫砂壶的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精美,而且要独特。大批外地书画家和文人加入制壶队伍,似乎也证明大家已经隐约意识到,紫砂壶艺术未来的空间,不仅在于形制的创新,更在于刻饰的讲究。这其中,徐秉方在选取经典壶形、精制工艺基础上促成“刀味”与“泥味”结合的尝试,无疑提供了不错的思路。
据悉,这批作品将于6月15日至17日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做现场展示,网上预展将持续至6月14日,6月15日正式在线开拍。同一专场中,还有当代冀派内画鼻烟壶传人黄三的作品,景德镇汪派粉彩山水瓷绘汪平孙、汪沁父子作品,以及四位龙泉瓷艺高手的佳作。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紫砂壶”,“拍卖”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