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四方宾朋共聚浙江省温岭,见证王伯敏艺术史学馆的隆重开馆。王伯敏先生的学术、艺术影响感召着美术界和社会各界人士,他们从全国各地纷纷赶来参加此次盛会。当天,88岁高龄的王先生精神矍铄,参加了艺术史学馆的开馆仪式,并向温岭市有关领导递交了捐赠藏品目录清单。
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开馆典礼由温岭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周先苗主持,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鲍贤伦,温岭市市委书记叶海燕,文化部外联局政法处处长朱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孔仲起、吴山明,台州市政协副主席张正煜,以及浙江省内美术界、博物馆界、美术馆界的相关专家,参加了开馆典礼。
尽管烈日炎炎骄阳似火,开馆仪式上仍然人头攒动。很多王伯敏先生的仰慕者,慕名而至,此外还有众多“徒子徒孙”们满怀激动远道而来,参加这个美术界的一大盛事,一睹其风采。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发来贺信,祝贺王伯敏艺术史学馆的开馆,并充分肯定了王伯敏先生在美术史研究上的成就和对国家文化事业发展作出的贡献。
温岭市市委书记叶海燕在发言中表示,王伯敏艺术史学馆的开馆不仅圆了王伯敏先生贡献家乡的梦想,而且为温岭人民捐献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王伯敏艺术史学馆是不可多得的艺术教育基地。王伯敏艺术史学馆的落成,无疑为温岭的文化建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艺术史学馆的意义不仅在于此,“艺术史学馆在全国独一无二,恐怕在世界上也不多见”,文化部外联局政法处处长朱琦在发言中指出,“我们还要期待艺术史学馆先进的管理、一流的服务,成为文化传播的新阵地”。
王伯敏艺术史学馆是艺术史学文脉薪火相传的载体,以艺术史学为主题的专题性展馆,在国内尚属先例。浙江省文化厅副厅长鲍贤伦认为,“王伯敏艺术史学馆开拓了美术、博物馆的新类型”,这有赖于王先生在美术研究、培养人才结出的累累硕果,以及先生“化公为私”的捐献。
“书写天地间——王伯敏的中国书画研究与创作”作为艺术史学馆开馆后的常设展览,以王伯敏先生的艺术史学成就为中心,从著作、手稿资料搜集、艺术创作、收藏等多方面,立体地展现了王先生在美术史领域的辛勤耕耘。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方以模型的方式将王先生的60多部著作垒起来,直抵屋顶,众多“粉丝”和参观者竞相在这“装置”前留影。令人惊讶的是,一天要多少字才能写出如此多大部头的重要著作?而谈到治学时,王先生谦虚地说:“我从事美术史研究与教学工作60多年,我的最大体会,必须寸阴是竞。”
史学馆收藏了王伯敏先生60多种著作、出版物以及一批手稿。在手稿中,有十个木匣的学术资料卡片,如果在现在,将这些卡片输入电脑,既省事,检阅又方便。但是,王伯敏先生却认为“在当下这个时代,凡学人做学问,多数是做这样的笨功夫,”他感慨道,“史学馆的陈列中,有近万件美术史研究的采风资料,这是我在学术实践中所获得的一部分石器、陶器、铜器和少量的古代壁画残片。尽管这些都是残缺不全的文物,但它给予我们的知识是书本中难以找到的。这表明,我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箴言,一生尽一切在努力争取。”
与会领导的发言还给予艺术史学馆日后的管理、服务以厚望,期待史学馆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教育。
开馆仪式之后,“浙江地域美术史研究座谈会”在王伯敏艺术史学馆2楼会议室举行,会议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任道斌、中国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毛建波主持。座谈会上,温岭市副市长江金永致辞。王伯敏先生认为,地域美术史的研究在中国还不够充分,凭个人的力量尚不够。与会专家、学者纷纷围绕“地域美术研究”这一学术议题展开热烈讨论,对其研究方法和方向各抒己见。
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与会学者最后一致认为,地域美术研究是地域文化研究的重要开端。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繁荣的背景下,提出此议题是适时和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它会对多学科、多视角地介入美术史研究,推动学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对呈现民族文化传统和凸显民族文化特色均有着重大意义。
附:温岭“王伯敏艺术史学馆”于2011年5月20日举行开馆典礼,歌吟四绝以记之。
锦屏吟
王伯敏
史馆逢春积翠烟,枝头百鸟调琴弦。
锦屏日丽山川绿,书剑长随自适然。
家山无恙新来年,敬梓愧无笔似椽。
唯有一图钱半墨,伴随书稿报前缘。
拔地层楼绕紫云,方城新貌好风熏。
今看遍地青苗秀,漫步街坊闻新闻。
相亲明智不自怜,掘土一方引乳泉。
好是此间三尺地,教人佳节设诗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