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一号”沉船上的文物吸引了很多市民参观。
18日,国际博物馆日,青岛《探秘青岛考古与发现特展》与市民见面,展现青岛考古发现与成就。相比田野考古,水下考古发展历程让参观者耳目一新。
记者在展览上看到,相比田野考古人员用的草帽、测量仪、普通铲子等全套设备,水下考古行头更吸引了参观者。潜水服、水下照相机、水下摄像机、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等各种高科技装备,让参观者惊叹不已。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水下机器人也被运用到考古工作中去。
据介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除了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潜水技能,所以选拔非常严格。与田野考古相比,水下考古难度更大,要通过电子遥感物探等技术开展水域调查,确定遗址位置后,水下勘测则要借助水下照相机、水下摄像机、旁侧声纳、浅地层剖面仪等多种高科技装备。从1989年第一届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培训开始到目前为止,国家文物局先后培训了五批约80名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其中青岛就有两名水下专业考古队员,且都曾参与“南海一号”沉船打捞工作。
青岛市文物局的邱玉胜处长是我国最早一批的水下考古队员之一。据他介绍,青岛有700多公里的海岸线和近70个大小岛屿,有大量的水下文化遗存、海港、海防设施等海洋文化遗产。从2007年开始,青岛水下考古队员多次开展了胶南鸭岛、崂山石老人海域、即墨丁字湾海域等青岛近海水下考古活动。2008年和2010年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青岛基地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青岛基地相继挂牌成立,为青岛深入开展水下考古研究工作构建了新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