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会博物馆读画记:夏永《黄鹤楼图》
http://www.socang.com 2011-03-25 17:04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文 / 王文甫(旅美收藏家)
收藏于大都会博物馆的夏永《黄鹤楼图》是一幅不足一平尺的盈尺小品,笔者选出此画为文,是被该作“画小见大”的深邃意境深深吸引。面对这张尺幅不大的画作,我见到了波澜壮阔的气势,通过空灵的画面,观看者仿佛如画中正驾鹤飞去的仙人,沉醉在古画深远的意境中……在此小品中,绘画美学中所尚重的对比、平衡、跌宕、想象被诠释得十分精彩,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夏永,元人,字明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月不详。精界画,特别擅长宫殿楼阁界画,师法王振鹏。所作《滕王阁图》、《黄鹤楼图》、《岳阳楼图》被认为是用细若发丝线描为之,刻画细腻,气势宏伟,他往往把巍峨楼阁融于浩渺旷远之自然景观中。《花间笑语》云,夏永界画,“细若蚊睫,侔于鬼工”。此外,他的画面上经常用细微的楷书,书写王勃的《滕王阁序》或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用笔极为精细而不失法度,堪称界画绝品。
对于前人的评价,我以为,“以细若发丝线描写出气势宏伟”的确谈到了《黄鹤楼图》的要点。在中国绘画史上,对界画的评价一直不高,在文人画的评判中,界画的工艺性太强,而且整个流派的风格相近。但从我们可见的流传作品来看,凡精品多为工艺性和艺术性结合得相对完美的作品,夏永的《黄鹤楼图》即是这样意境深远的传世精品。笔者以为,在中国画的各种流派中,被今人小视的界画有很多值得欣赏的地方,这里无妨来简单回顾一下界画。
界画是在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而作,多以中国建筑入画,故名。界画起源很早,晋代顾恺之就有“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的话。到了隋代,界画这门画科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现存的唐懿德太子李重润墓道西壁的《阙楼图》是目前中国最早的一幅大型界画。《历代名画记》中评论展之虔的界画说:“触物留情,备皆妙绝,尤垂生阁”;评董伯仁的界画,赞他“楼生人物,旷绝古今”。在历代界画名家中,宋初有郭忠恕;元代有王振鹏、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被人们感叹为“美轮美奂”的中国建筑,在画家笔下用最为直观的艺术语言——界画,表现了它严谨工丽、端庄雍容的魅力。
夏永笔下描绘的《黄鹤楼图》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享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战火连绵的三国时期,晋灭东吴以后,三国归于一统,该楼在失去其军事价值的同时,随着江夏城的发展,逐步演变为官商行旅“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的观赏楼。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观,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作为此画主题的黄鹤楼被描绘在整件作品的右下角,画得极为精到,无论台阶、栏杆、斗拱、瓦砾均极富功力。整幅画装饰性很强,楼中人物参差,楼边风展彩旗,而两棵奇松和双勾夹叶也用细线为之,以它们的多姿多彩将黄鹤楼置入有生命的自然界中,飞去的仙鹤又给了整体画面一种生命的动态。
吟着唐代诗人崔灏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品味李白的“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笔者感受到的是从黄鹤楼带出的文化底蕴,观看夏永的《黄鹤楼图》,我们见到了远去的黄鹤,但却相信黄鹤楼已永远地印记在人们的心中,斯图久留存。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