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过后,学生们已恢复正常作息,少儿培训市场人气骤增。2月中旬,记者采访长沙市部分少儿艺术教育者和学生家长,发现少儿培训机构以往“重技能培训,轻素质培养”的观念误区已经出现新的改变,“少儿艺术”正趋向于理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让孩子学习一门艺术,是许多家长的共识。少儿接受艺术的熏陶,益于修身养性,利于健康成长。但如何使少儿艺术素质教育达到预期效果,湖南艺术学院的一位负责人认为,应该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并加以引导,学生、家长、老师多方之间要共同努力。
家长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任教师,首先要观察孩子对哪些方面感兴趣,再加以引导。2010年全国少儿歌曲大奖赛金奖得主王世刚的母亲告诉记者,她发现儿子自小乐感好、表演欲强,就坚持送儿子学习唱歌、跳舞、弹钢琴,发掘儿子音乐方面的天赋。当王世刚的艺术才华日渐显露时,她又鼓励儿子参加一些电视台的比赛,锻炼其胆量。现在王世刚率真可爱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肯定,小小年纪的他也拥有大批粉丝。
在长沙某美术培训班的教室里,造型简单奇特、构图滑稽失衡、色彩鲜艳饱和的儿童画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它们折射出儿童幼小的心灵在接受外界信息时所产生的认知及创造。“教孩子要多示范,多讲解,激发其创造性。我教孩子很大程度上不是教他们知识,而是提高他们的兴趣。纯真而有创意是少儿宝贵的品质。”美术老师许洋这样说。
不为功利学艺术
不少家长曾将艺术特长当作孩子学习生涯的跳板,我曾不止一次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孩子的文化课上不去,就去学艺术。还有不少家长为了小孩进重点学校能加分,而去考五花八门的特长证。
“吱呀吱呀”如锯木头般的小提琴,老气横秋的儿童画,能娴熟弹奏考级曲目却不识乐谱的“琴童”……我们身边出现了太多几乎被扼杀了天性的少年儿童,这是功利主义酿成的悲剧。
在长沙井湾子的艺术加工坊,记者采访了陶艺爱好者柳莺莺的妈妈。她告诉记者,虽然舞蹈、唱歌、美术等特长更加容易为孩子升学加到分,但女儿对它们并不感兴趣,她也不会强迫女儿去学习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每个周末我都会带她来这里学习捏陶,看,这是女儿送我的杯子,捏陶不仅让她快乐,也让她更懂得亲情的温暖。”柳妈妈脸上洋溢着幸福,在她看来,女儿的快乐比加分更重要。
长沙雨花区丁丁童星教育分校的唐曹芷璇、曾果婧等几名小演员,在2011年元旦节与金鹰卡通主持人一起合作演出的大型魔幻剧获得了观众一致好评。她们表示获得成功主要得益于该教育机构快乐、自由、关爱、激励的学习氛围。这里的老师更注重激发孩子潜能,培养孩子的审美、创造、演讲、语言和社交能力,让孩子的情商、智商、逆境商得以快速提升,真正做到以青少年综合素养教育为核心。
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一位教授认为,少儿艺术教育应该注重情感的培养,把技术看得过重,不一定适合孩子学习艺术的心态、年龄、承受能力,一旦形成逆反心理,反而会带来心理负担。
做自立负责能吃苦的人
给孩子报什么艺术班,应该由孩子自己决定。孩子对什么感兴趣,就学什么。家长不应干涉。但一旦进入学习中,家长就应该引导孩子坚持学习,不能半途而废。
曾有这样一件事。有位家长问孩子想上什么班,孩子强烈要求去学舞蹈,因为她看到电视里小朋友们跳得特别好看。可是上了两次,她不想去了,看见有的小朋友弹钢琴,她又要去报钢琴班。妈妈满口答应。可学了半个月,孩子又闹着去画画,妈妈又给她换到了绘画班。调来调去,孩子一个学期什么都没有学到。
湖南省少儿教育相关专家分析说,片面强调由着孩子的兴趣来,只能助长孩子的娇气,造成没有韧性,怕吃苦等毛病。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的态度应该是尊重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的兴趣,科学地指导孩子的发展方向。
郭婷婷在长沙某电子琴培训机构已经学了3年电子琴,她的爸爸向记者说起孩子学习电子琴的事情。婷婷6岁时非常喜欢电子琴,于是报名进了琴行学习。但是每天在家要练琴二三个小时,每次上课还要考试,学了一年,孩子就不想学了。婷婷的父母与她多次谈心沟通,发现婷婷内心还是很喜欢弹琴的,只是练习时间过长,再加上要考试,心理压力大,久而久之就产生了厌学的心态。婷婷的父母与老师商量后决定,将在家练琴的时间缩短为一个半小时,上课也以同学间相互切磋的轻松氛围代替考试。慢慢地,孩子很快乐,逐渐恢复了学琴的兴趣和信心。
我国著名学者、美学家王朝闻曾说:“艺术能够积极地影响人们对待事物的特定的情感态度,最为有力地发挥审美意识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
少儿艺术教育在启迪儿童智慧、培养孩子综合素质的独特功效日益深入人心。同其它任何一门新生的学科一样,少儿艺术教育也在曲折中前行。 我们相信,少儿艺术培训会营造出让少儿真正受益的艺术教育环境,“少儿艺术”将开出更加绚丽的理性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