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70余天的考古发掘,近日,在慈城大东门考古区域,建于明代的古城墙、护城河、水门、瓮城遗址等大量的历史遗迹被发掘,为研究中国古代县城建制提供了实物资料和历史信息。
慈城第三次考古发掘
据专家介绍,此前对慈城的考古发掘已进行了两次,分别是2007年的太阳殿路,2009年的小东门、安定桥的考古发掘,这两处目前已经修复完成、恢复原貌,此次进行的是慈城大东门区域考古发掘。
据此次考古发掘领队、市文保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英魁介绍,“慈城原县城城墙共有七个城门(其中小北门为后开),东西共三个水门。东西两侧各有两座城门,南北各有一座,形似乌龟,因此又有龟城之说,取龟长寿、游水的特点,希望城市永固、防洪。大东门则是慈城最大的一个城门。”
李英魁介绍,慈城最早的古城墙宽约7米、高6米多、长约4公里,城内“三纵四横”街道的排列是仿造唐朝长安城所建。此次在大东门150多平方米的考古范围内,揭示了建于明代古县城的城墙、护城河、水门、瓮城等遗址。
再现明代古城墙
记者在考古现场看到,古城墙底部分布着许多1.1米长的石板,旁边有两排直径碗口大小的加固木桩洞。“古城墙就是依托这些石板为基础砌成的。”李英魁介绍。
在古城墙遗址现场,墙外的护城河河水依旧在流淌。古城墙遗址旁,连接护城河的古桥、水门也被发掘出土。记者看到,古桥围栏上清晰地刻着“福星桥光绪庚寅”的字样,沿着原来上桥的小路,出土了五级长2.8米的上桥台阶和转弯处长1.4米的下河台阶。李英魁告诉记者:“此桥建于1890年,原来桥上有两扇石门,桥下有水闸,可以抗洪、排涝、防台风。河水原来深2米,一直由东门通到城内西门,城内居民由此取水,来往船只借此通行。”
此外,在离城门口35米处,18米见方的古城墙瓮城也被发掘出土,上城门的踏步石板清晰可见。李英魁介绍:“瓮城属于古代城墙防御设施的一部分,一旦敌军进犯,驻守在此的士兵可以射箭防御。除瓮城外,护城河、箭楼也是古代城墙防御设施的组成部分,百姓俗称‘三环套月门’。”
为研究明代县城提供实物资料
据介绍,此次发掘的古城墙建于明代,其构造和1937年的县城地图完全吻合。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后,为了便于疏散逃离的人群,古城墙于1938年初被推倒。
“宁波所辖的县城都有城墙,慈城明代古城墙的发掘为研究宁波慈溪、余姚等其他县城在明代的规模、形式等起了示范作用。同时,明代慈城古城墙遗址保留完整,为研究中国古代县级建制的古城提供了实物资料和历史信息。”李英魁这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