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浩的心灵之旅
一步一景《心灵之旅》
张浩个展用空间设计营造水墨空间
精神自由与精神重建矛盾地在一起——现实
语言的坚持与语言的跨越交织在一起——艺术
以我的存在,穿越历史去旅行——作品
张浩展览自述
张浩在开幕式现场致辞
3月4日,《杭州跨年展·醒墨》的第一个艺术家个展,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浩的个展《心灵之旅》在延安南路的浙江三尚当代美术馆开幕。没有冗长的语言,没有多余的介绍,整个美术馆被重新布置,以简单的黑白两色营造出了一个让人充满思考的当代水墨空间。
策展人陈子劲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钱晓芳(右)和张浩
环境和画面一起来构造艺术的空间
为了这次展览,张浩特意几次到美术馆现场考察,并且对展览的墙面做出了特别的布置。三尚当代艺术馆重新用石膏板和木架按照张浩的设计图布置了展览场地,曲折的展墙给展出的15件作品营造出了属于自身的视觉空间,每幅作品的大小,悬挂的高度,以及地面的布置都是经过张浩自己仔细的思考所“创作”出来的:原本平整的展墙被重新架设成了波浪形,张浩的的绘画作品则悬挂在不在一个平面的展墙上面,每件作品的平面都有一定的角度。展厅的入口被设置成了一个玄关,一副作品遮挡住了展厅内部的视线,而入口则是一条狭窄的通道。另外,除了在集体开幕展览上已经亮相的地面上的白布所营造的效果之外,作品悬挂的密度、高度也都是经过仔细思考的。有的是几件作品相邻安放,有的则是单独占据一面展墙;有的悬挂的高度“中规中矩”,有的则刻意被降低了位置,需要低头来看。
张浩亲自参与布展
张浩在布展现场修改草图
“这些设计都是利用空间视觉来衬托出画面的感觉,布置的场地其实是作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张浩所创作的是非常抽象的水墨画,看似简单,却对空间构架有着极其严格的要求,“这样的布置,首先会给观众设计出一条参观展览的路线,另外,在行进过程当中,在不同的位置,可以看到的作品是不一样的。这样在观看作品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观众的视线范围之内就只能看见一件作品,作品和作品之间就不会形成视觉的冲突。”
为了能够达到完美的视觉要求,张浩每天都会和布展的工作人员一起工作,地面上的白布是他亲手裁剪,作品在上展墙的时候他都要在边上观看,严格的控制高度以及与边上作品的位置关系。张浩介绍说:“每走一步,都会看见一个不同的空间,作品被安放在这个空间当中,会比简单的挂在展墙上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状态。我这样的想法已经有了很长的时间,但是一直没有美术馆实际实施过,很多的策展人和美术馆并没有注意到作品和空间之间的关系。其实每幅作品的悬挂位置都是我精心设计的,包括画的高度都是我亲自到现场测量的。”
睹物思情,只有到现场才能看到艺术真正的魅力
张浩的作品虽然是用传统的笔墨和宣纸绘画的,但是无论是从画面的感觉上或者是装裱展览的呈现上来说,都给人一种现代的感觉。而在美术馆特别的布置之下,无论是作品本身,或者是空间营造,甚至是细微的灯光效果,都营造出了一种让人过目不忘的安静氛围。甚至于作品标签的摆放,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尝试才最终决定的。
展厅现场
现场乐队演奏
“我的《精神旅行的目的地》系列创作已经有了一段时间,但是与空间发生关系的想法还是近两年的事情。”张浩说:“因为我一直在寻求灵感和刺激,在2009年前后的时候发现很难找到灵感,仔细想过之后,发现这和社会的环境有关系,因为在我们生活的建筑当中已经找不到传统文化的东西,城市化的过程当中因为缺乏文化的思考,使得建筑也缺失了文化的传承。这与艺术激发观众思考的道理是一样的,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面,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在平面上看作品,与在特别设计的空间内看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这个想法的实现,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种激发。空间环境当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十分的重要,包括作品的标签。我的画面十分简单,只有黑白两色。灯光下的阴影和地面的灰色,墙面,都成为了视觉传达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在展墙上贴标签的话,就直接的破坏了这种整体的感觉,所以我们尝试了很多地方,最终决定把作品的名字和标签集中安排在了展厅中间展墙的位置,不过高度位置也都是经过严格的测量和调整才最终决定。”
“这次的系列展览很多不同的地方在于,这些当代水墨领域的艺术家们都对自己的创作进行了深度思考,展览不仅仅是拿作品来挂一挂而已。除了自己的艺术创作之外,艺术家都对美术馆的空间和呈现方式进行了思考。”展览的策展人,三尚当代艺术馆艺术总监陈子劲说:“每个展览都对布展提出了挑战,为了准备张浩的展览,我们整个美术馆都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造,这是在美术馆展览当中非常少见的,让观众在特殊的视觉环境下欣赏艺术作品,这也是艺术创作的一部分。张浩的这些作品也许有部分观众在其他的展览当中看到过,但是,在这样的展览环境下,产生的效果是完全出人意料的,只有到现场才能给体会到这样的感受。”
现场视频
用毛笔和音乐来解读当代人和传统水墨的关系
张浩的绘画作品画面非常简单,常常会让人和“抽象”、“极简主义”这样的词联系在一起。越是简单的画面,往往就会和观众产生一种距离感,因为它需要观众使用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审美观点进行解读,如果这些解读的方式有偏差的话,往往就会得出“看不懂”、“没意思”这样的观点。
“很多的艺术家都会说,我的艺术品并不适合所有人来观看。在某种程度上有一些道理,但是这却疏远了那些对艺术有着浓厚兴趣却不知如何开始的观众。所以我们在每个展览期间都会进行一系列的互动活动,用一种深入简出的方式来让大家了解有关艺术创作和欣赏的知识。”陈子劲说。
张浩展览的互动活动将在3月11日推出,他将使用毛笔和音乐来解读水墨语言与现代人的关系,以及人的情感和心理活动是如何反应在作品当中的。“虽然毛笔是中国人使用了上千年的工具,虽然很多现代的人还是在写书法,但是作为一种绘画表达语言来说,它已经接近消失。”张浩说:“我所设计的这个观众互动的参与活动,就是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说明这个问题。看起来像一个小实验,但是会说明一些问题。大家在参与了之后,看我那些绘画作品,就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