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套人民币是在新中国成立前夕的1948年12月发行的。当时,老解放区地方性货币急需用人民币来统一,而新解放区急需用人民币去肃清蒋币及各种杂钞,以便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人民币市场,促进全国物资交流和国民经济恢复发展,促进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统一。
据历史亲历者、1948年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时任发行科长、后又任信贷处处长、货币流通处处长及计划司副司长等职的石雷撰文回忆,在那个年代,印制人民币的物质条件如纸张、油墨、印刷机、号码机及设计技术力量等极为贫乏,而革命形势又急需大量人民币。
“中国人民银行千方百计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物资条件印票子。印钞纸,有的是钞票纸,有的是模造纸、道林纸及自造的麻纸等;油墨,有什么牌子的,有什么颜色的即用什么样颜色的;号码机不管是六位的、八位的,号码字体不管是租的、细的,一律都用;印刷机。不管是石印机、胶印机、凸版机、凹版机一齐上。”
受此影响,第—套人民币不但品种多,且版式、号码、颜色、纸质及印刷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的票子上,只有罗马冠字而没有印号码等等。这也致使社会上产生了第—套人民币到底有多少版的争论,有的说是78种、74种,也有的说是71种、60种和57种等等。
1988年,中国人民银行为纪念成立四十周年要出版《人民币图册》,必须首先确定第一套人民币究竟出了多少版别的问题。据石雷回忆,当时,根据档案史料及各方资料商定了三条原则来判定第一套人民币发行了多少版别。
其中,一条重要原则是,经国务院批准,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在《人民日报》上公告发行的人民币版本才算在内,否则不算;另外,票版图景、颜色、金额、票幅完全一样,只是号码位数及号码粗细不一的,作为同版别人民币。
根据这三条原则,经最终审定,第—套人民币共发行了62种版别。
我国货币历史悠久,种类丰富,绚丽多彩。人民币在我国货币文化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货币自发行以来,已发行五套人民币,形成纸币与金属币、普通纪念币与贵金属纪念币等多品种、多系列的货币体系。
第一套人民币自1948年12月1日开始发行,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5种、10000券4种、50000元券2种(1949年发行的正面万寿山图景100元券和正面列车图景50元券各有两种版别)。
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亟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区货币。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当时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同志为该套人民币题写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
人民币发行后,逐步扩大流通区域,原各解放区的地方货币陆续停止发行和流通,并按规定比价逐步收回。1949年初,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到北平(今北京),各省、市、自治区相继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分行,至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在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范围流通(西藏地区自1957年7月15日起正式流通使用人民币)。
统一发行人民币是为迎接全国解放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币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