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第一代美术女性中,最有代表性的两位都曾在江南执教。一位是杭州国立艺专西画教授、蔡元培先生之女蔡威廉,另一位就是曾任上海美专西画系主任的潘玉良。作为“五四”之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女性艺术家,她们不仅是早期中国美术高等院校的女教授,她们在艺术上的出类拔萃也为早期女性艺术创作开拓了局面。
展览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上 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致开幕词
安徽博物院副院长黄秀英在开幕式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
嘉宾剪彩
展厅内部
观众和画(一)
观众和画(二)
潘玉良(1895—1977年),原名陈秀清,江苏扬州人,著名女画家、雕塑家。1918年就读上海美专,1921获得官费留学欧洲,先后考入里昂国立美专科学校和巴黎国立美术学院,1925年考入罗马国立美术学院。1929年学成归国,任上海美专西洋画系主任,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1937年旅居巴黎,从此漂泊海外,直至1977年病逝。曾任巴黎中国艺术会会长,作品多次参加法、英、德、意、美、日及瑞士等国画展。潘玉良的艺术创作涉足白描、彩墨、雕塑、版画等诸多领域,以油画方面的成就最为突出。她的作品受西方印象派、野兽派等艺术流派的影响,同时融合了传统绘画的线描技法,“合中西于一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本次由浙江美术馆、安徽博物院联合主办的“彼岸——潘玉良艺术展”于3月1日—25日在浙江美术馆举行,主要展出潘玉良再度旅欧留学期间的作品共100余件,包括油画、彩墨、线描等多种类型,较为全面地展示了其中西融合的艺术风貌。
此次画展将分三个板块进行展示:
一、对望
潘玉良二次赴法时期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她在艺术上的广征博采。她对绘画的热情,常常使她对任何事物都有描绘的热情,从巴黎街头到乡村风光,在到大自然中悠游自在的动物都能成为她绘画的素材。在技法上渴望能在后期印象派、野兽派等绘画大师们中汲取艺术的养分,提供给她在艺术创作上的帮助。回望中国传统绘画,潘玉良选择在纷繁的西画色彩中又融入了国画的线条勾勒,蕴藏着中国艺术的意境、韵律、诗情,用简洁的线条勾勒、用单纯而有变化的笔意、色彩表现,形成了自己“中西合于一治”的风格。
《红衣自画像》 油画 90cm*59cm 1945年
《酣猫》 油画 32cm*40cm 1954年
《车站》 油画 24cm*33cm 年代不详
《白鸡》 油画 16cm*22cm 年代不详
《双人舞扇》 油画 46cm*58cm 1955年
《童乐》 油画 16cm*22cm 年代不详
《垂钓》 油画 16cm*22cm 年代不详
正如潘玉良经历一样,她的画我们看到了她对艺术的不断突破,不断追求。她用笔干脆灵动、用色主观,构图大胆而夸张,画面奔放而深沉,色彩绚烂而宁静,有着强烈的律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从她的自画像里,能体会到她内心的情感世界,在她的静物画里,能了解到她对塞尚的形式主义的认识,而在她中后期创作的一批以中国民间妇女活动为题材的油画作品中,又饱含野兽派强烈奔放的纯色的运用。她是把传统绘画中富有情感的线条造型和西画具有表现力技法,融合在自己的艺术探索之中,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佳作妙品。
二、彩墨魅力
潘玉良的绘画艺术是在中西文化不断碰撞、融合中萌生发展的。彩墨正是她中西融合艺术风貌的独特体现。
1942年后,旅居法国的潘玉良开始尝试用毛笔和墨彩在宣纸上作画,由于当时国外获取宣纸不易,因此也常用毛边纸和桑皮纸,颇具韵味。50年代,潘玉良的艺术风格渐趋成熟,个人风格稳定。她这一时期创作的大量彩墨画,一反文人画的淡雅,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在《观猫女人体》、《哺乳》、《拿假面的女人群体》等作品中,潘玉良先用细腻流畅的线条勾勒出典雅的人体,然后用淡彩点染出人体的结构和质感,背景部分运用点彩或交错的短线来制造层次,巧妙地将中国的笔墨精神和西画的实体质感完美地融入了她的彩墨画中;在《双人扇舞》系列中,潘玉良将中国民间题材,用彩墨的方式呈现出来,构图大胆而夸张,画面鲜活而独特,有着强烈的韵律感。
《侧身背卧女人体》 白描 1937年
右上角有陈独秀的题跋:余识玉良女士20余年矣,日见其进,未见其止,近所作油画已入纵横自如之境,非复以运笔配色见长矣。今见此新白描体,知其进犹未已也。
《红郁金香》彩墨 57cm*44cm 1958年
《黄菊花》彩墨 69cm*57cm 1960年
《歌舞艳声》 彩墨 66cm*134cm 1966年
《豢猫》 (张大千题跋) 彩墨 122cm*50cm 年代不详
《豢猫》上张大千题跋
《临窗窥视女人体》 彩墨 176cm*90cm 1968年
《遐想》 63cm*40cm 彩墨 1962年
《坐着拢髻女人体》 彩墨 92cm*65cm 1952年
潘玉良的彩墨作品清新灵秀,坚实饱满,中西合璧,极富独创性,充分彰显了彩墨魅力。她充分发挥了中国画线描、烘染的手法,借鉴了西方绘画严谨性的结构造型和细腻的点彩技法,同时吸收了中国民间艺术中的敦朴气韵,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三、女人·花
花总是用来象征女性。人们常把女人比作花,高贵如牡丹,清雅如荷花,娇艳如玫瑰,清纯如百合。潘玉良的作品中,花朵是经常刻意描绘的主题。她不仅擅于单独描绘鲜花,还常将花儿与女性一同描绘。鲜花与女性在画面中相互映衬、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带有明显的象征意味。
《芍药与面具》 油画 54cm*65cm 1946年
《 白郁金香》 油画 72cm*59cm 1947年
潘玉良笔下的花绚丽、灿烂、娇媚,正如她对生活的热情。坎坷的经历,不公的命运,阻碍不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在她的画中看不到调子灰暗的东西,而是色彩艳丽、笔调温馨。她一身敬慕菊花,为菊花“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气为凌秋健,香缘饮露清”的品格所叹服,更为菊花经历风霜的顽强生命力所感动。这不仅是对菊花高尚品质的赞美,也是对她人格品性的一种表白。
她喜欢白菊,潘玉良的传奇人生正如清丽高洁的白菊,经历风霜却傲然绽放。她代表了中国女性柔韧刚强的品格和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
图/邹萍
附: 潘玉良生平简介
1895年6月14日生于江苏扬州,原名陈秀清,后改姓名为张玉良。
1903年父母相继去世成为孤儿,被舅父收养。
1908年舅父将其骗至芜湖,卖进青楼沦为婢女。
1913年与潘赞化结为伉俪,改姓潘。
1917年在上海开始从洪野学画。
1918年考取上海美专,从王济远、朱屺瞻学画。
1921年考取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后又考入里昂国立美术专门学校,从德卡教授学画。
1923年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从西蒙•达仰学画。
1925年考取意大利罗马国立美术学院,从康洛马蒂学画。
1928年回国后,年底举办第一次个人画展。
1929年任上海美术专门学校西画系主任。 参加全国首届美术展览。
1930年兼任新华艺专、中央大学教授。
1931年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
1934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潘玉良油画集》。
1936年在南京期间,先后举办四次个人画展。
1937年参加巴黎万国艺术博览会和筹办个人画展,再度赴欧。
1939年参加法国国家美术大宫举办的第53届画展。参加独立沙龙画展。
1940年参加第51届独立沙龙画展。
1944年参加第55届独立沙龙画展。参加秋季沙龙画展。
1945年当选为中国留法艺术学会会长。 参加赛鲁希博物馆的“中国现代画展”。 参加联合国组织在现代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画展览。 参加第56届独立沙龙画展及秋季沙龙画展。 荣获法国国家金质奖章。
1946年参加秋季沙龙画展。 参加第62届女画家和雕塑家联合会举办的画展。 参加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举办的《现代艺术国际展览会》。
1947年参加第58届独立沙龙画展。 参加第63届女画家和雕塑家联合会举办的画展。 参加秋季沙龙画展。 赴英国办画展。
1949年参加《旅法中国画家潘玉良、萧林召、常玉、赵无极展览》。
1952年参加法国艺术家协会、法国海外艺术协会、法国国家美术协会联合举办的第165届美术展览会。
1953年应欧亚出版社、多尔赛画廊邀请,举办个人画展。
1954年法国电影公司摄制《蒙巴拉斯人》,长篇介绍潘玉良。她是 片中唯一的亚洲艺术家。在英国伦敦办个人画展。
1956年申请回国,法国当局不准带回作品。 赴希腊举办个人画展。
1957年再次应欧亚出版社邀请,于多尔赛画廊举行巡回画展。艺术——科学——文学教育促进会,授予潘玉良银奖。台湾第四次美术展览,潘玉良作品应邀参展。
1958年荣获比利时银奖。
1959年荣获巴黎市“多尔烈奖”,巴黎市市长亲自授奖。参加秋季沙龙画展。
1962年参加第78届女画家、雕塑家、版画家、室内装饰家联合会沙龙展览。
1963年在美国纽约、旧金山等城市举办个人画展。
1964年中法建交,应邀出席中国驻法大使馆举办的国庆招待会。参加在威尔逊总统大街举办的自由艺术国际沙龙展览。
1965年获法国自由艺术协会国际沙龙银质奖。
1966年荣获法国文化教育一级勋章。
1967年荣获比利时金质奖章,法国一级教育勋章级成员协会紫罗兰晋级沙龙银质奖章。
1968年参加自由艺术国际沙龙展览。
1969年荣获“从鼓励到进步协会”授予的荣誉证书。荣获法国艺术家协会鼓励奖。
1971年参加自由艺术国际沙龙展览。荣获法国艺术家协会鼓励奖。
1973年参加“紫罗兰第6届国家沙龙”展览。
1974年参加自由艺术国际沙龙展览。
1977年7月22日在巴黎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