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考古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图)
http://www.socang.com   2011-12-29 09:11   来源:半岛网

  在岛城的荒郊野外,有一群人行走在山坡上、农田里、河岸边,肩上挂着对讲机,腰间别着GPS,手持一把洛阳铲到处勘探,他们就是青岛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队员 。为了申请国家大遗址保护,近日,他们又转战到平度六曲山古墓群调查、勘探和发掘文物。12月27日,本报记者走近考古队员 ,探访他们鲜为人知的工作和生活。
  一上午就走了10里路
  六曲山古墓群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青岛申请国家大遗址保护的一个项目。12月中旬,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的考古队员来到这里勘查。
  12月27日一大早,记者赶到平度六曲山古墓群,与考古队员会合。带队的杜义新介绍说,当天主要任务是考古勘察,就是在山周围掌握古墓群的分布,把每一个古墓文物点的位置记录下来,然后录入地图系统。随后,考古队兵分两路进行勘察。
  记者注意到,碰到“可疑点”,队员们就会停下来用洛阳铲勘探,运气好的时候一个小时内可以探测到五六个文物点,运气差的时候两个小时依然一无所获,连续探测10个可疑文物点碰不到一个。
  一上午,记者跟随考古队员走了5公里,累得腰酸腿痛,考古队员韩尊成告诉记者,这算少的,12月26日他们一天就走了约15公里。
  一把铲子可让泥土“说话”
  每次到达探测点,考古队员就会拿出一把洛阳铲来探测土层,铲子往地下用力一戳,提起来就带出很多泥土,然后根据土层颜色的不同及分布范围来确定文物点和古墓群的大小。考古队员告诉记者,这叫做让泥土说话,通过分析泥土来判断遗迹和文物点。
  考古队员韩尊成业务非常熟练,最深的探测能把2米多深的土层完整地取出来。在他的指导下,记者也学着使用洛阳铲。记者看到,为了探测一个墓,老韩在周围连打了4个孔最终取土成功并判断出墓地情况。
  “科学技术这么发达了,洛阳铲还是最有效的。”韩尊成说,“洛阳铲”是一种效率很高的取土看样工具,也最能体现考古人的眼力,洛阳铲原为盗墓打探孔用,虽然当前科学技术很发达考古用上了遥感技术,但洛阳铲依旧广泛应用于考古,可见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吃火烧充饥地上睡午觉
  由于考古队员所处位置距离古岘镇的住处比较远,馒头、火烧和小咸菜成了午饭。中午,记者跟随考古队员到达一处民房,旁边已经支起了快壶,司机师傅正在烧水。
  “来,你们快找个地方坐下来歇息下,水马上就开了,先喝点水 ,我接着就给你们把火烧烤一下,准备吃午饭。”司机师傅说。
  趁着众人喝水的工夫,司机师傅赶紧把车里带来的火烧在火上烤起来,还把带的火腿肠和小咸菜拿了出来,随后几个人便围坐在火堆旁边吃了起来。
  饭后,杜义新把大伙领到了一个山坡下面 ,这个地方还有不少干草,杜义新把干草往中间清理了一下后坐了上去,“说实话,我们一天起码要走20里地,真是挺累的。”杜义新说,因此每天他们都趁着饭后休息一会。
  高手指点记者很快上路
  休息20分钟后,杜义新安排了下午的工作,彭峪和韩尊成一组,负责山东侧一片区域,杜义新负责山西侧一片区域。杜义新因为考古知识和经验极为丰富,被称为岛城考古界的“人参级”专家。在跟随他勘察的途中,每到一个地方,杜义新都会用洛阳铲铲出一些土来进行鉴别。
  经过一个下午的学习,记者也掌握到了基本要领,并帮着杜义新找到了一个墓。
  下午4时50分,天色渐渐暗下来,考古队员在山上的勘察工作也告一段落,大伙乘车返回住处。
  ■人物
  23年,坚守属于自己的清贫
  42岁的杜义新是蒙阴人,19岁高中毕业之后就参加了考古培训班,正式成为了一名考古队员,至今已在考古这个岗位上坚持了23年。
  据老杜介绍,当初他们那批是山东省招收的第一批考古队员,有140多人,如今当初他的很多同事都转行了,有些经商发了财,有些人考上了公务员,他却一直默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虽然在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工作多年,但妻子和孩子仍然生活在沂蒙山老区。这么多年的坚持换得的不是财富,但选择了这个职业他一点也不后悔,在他看来,考古是他最爱也是最适合的职业。
  考古的工作是辛苦的,很多时候都要离家到荒山野岭里工作,“就拿今年来说,我在外面的日子长达7个多月,在办公室有两个来月,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也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 ,我现在总感觉对不起家人,甚至我女儿出生的时候我都没在老婆的身边。”杜义新说。“我现在最担心的就是父母,两位老人都快70岁了,我是家里的老大,因为常年不在家,父母都由弟弟妹妹们照顾。”杜义新说,在他心里面 ,父母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他一直说要常回家陪陪他们,给他们买好吃的好用的,可因为工作太忙,一直都没有兑现过。
  12月 27日晚上,记者在杜义新的房间里采访时,恰好碰到了老杜给父母打电话。“也算是一个习惯吧,毕竟自己真的是没有办法天天陪在老人身边。”杜义新说。
  80后考古队员是个微博控
  在两天的接触中,年轻的考古队员彭峪给记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彭峪是湖南人,当初报考志愿的时候就选择了这个“冷门”,在学校他对考古专业达到痴迷的程度 ,凭着自己的热情和努力,他考上了考古专业的研究生。
  今年26岁的彭峪是这支考古队伍中最年轻的队员,但是他对枯燥的考古生活并不感觉单调,相反他觉得非常有乐趣,寂寞、孤独时他会跟同事讲笑话开玩笑,有时候还会在野外“飙歌”,闲暇时彭峪喜欢看考古专业书和武侠小说。
  “这样的日子确实很枯燥,不过我有我自己的方法找乐子。”彭峪介绍,自己还是一个微博控 ,业余的时候发发微博,上网看看体育新闻。
  彭峪还是个篮球迷,每天都在荒山野岭里,他了解篮球赛事动态都是通过手机上网,“以前我还用手机上网来观看篮球比赛,不过这段时间手机包月流量已经超了,不能再看直播了,就只好浏览这方面的新闻。”彭峪说着认真地看了起来,“今年CBA打得不错,我支持北京队。”
  ■讲述
  从来不收藏不买卖文物
  “考古就是良心活。”杜义新告诉记者,考古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很重要,真正干他们这行的没有人去收藏文物,他本人对自己的要求就是“三不”:不收藏文物,不买卖文物,不和文物贩子打交道。
  在常人的眼中,考古队员经常发掘文物,他们最有可能通过挖掘文物发家致富,“文物多值钱啊,挖出一个罐子够吃好几年的。”很多人曾这样问他。每次遇到这样的问题,老杜往往一笑了之,他说这其实是对于他们工作的误解,考古并不是“挖宝”,考古发掘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很多的时候是考古调查和勘察,发掘的文物都要全部上交给国家,考古队员不会带走一个瓦片。
  虽然天天和文物打交道,但挖出再有价值的“宝贝”他们也毫不心动。“除去外出补贴,我们每个月只有2000多元的工资,说实话这些钱真的不多,但如果仅仅为了钱的话,我也不会去学习考古,更不会选择考古这个行业。”彭峪说。
  每名考古队员都是古墓卫士
  “与盗墓贼作斗争也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杜义新回忆,2010年,考古队在李沧区十梅庵一个现场挖掘期间,有一天晚上,等考古队员回旅馆休息后,两个男子悄悄潜入到了现场。“那天恰好我们住的地方离现场很近,发现这两个人后,我们的队员赶紧进行制止。”杜义新说,最后民警将两人带走。
  杜义新说,他遇到的这种事件非常多,在勘察期间,他们也曾碰到过盗墓贼,双方还因此发生过冲突,但为了保护文物,他做好了准备随时进行斗争,在老杜身上还有一份他们专门绘制的考古地图,担心信息泄露,每名考古队员对于这些信息要做好保密,即使是要好的朋友和亲属也是不能随便看的。
  “我们身上的担子很重,责任是最重要的。”老杜说,遗址和文物属于人类的文化遗产,每个人都有责任去保护祖先留下的东西,他们每名考古队员都是一名古墓卫士,每次勘察和发掘都是对古墓和遗址的保护,为了和盗墓贼作斗争,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考古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观看---2011西泠印社秋拍预展 观看---2011西泠印社秋拍预展 饭店展示东北虎 饭店展示东北虎 竟有标本收藏证(图) 乌克兰油画大师画中画:睁大眼睛不要被迷惑了(图) 乌克兰油画大师画中画:睁大眼睛不要被迷惑了(图) 广州文物楼贴瓷砖遭网友呼SOS 广州文物楼贴瓷砖遭网友呼SOS 艺术家手上画出动物世界(图) 艺术家手上画出动物世界(图) 金泽光“回”字形的墨上建筑(图) 金泽光“回”字形的墨上建筑(图) 2011西泠秋拍即将开始----拍卖圈贺岁档本周三上演 2011西泠秋拍即将开始----拍卖圈贺岁档本周三上演 油画修复暴露中国油画难传世(图) 油画修复暴露中国油画难传世(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