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刘宝生,他正手拿一根长棍在地上练字,四周围绕着正在放养的羊群,不时有绵羊浑然不知地踏在老刘刚刚写好的字上。看到记者,他不好意思地一笑:“每天放羊时,我都拿着根棍子练字,坚持两年多啦。”
这位河北霸州的普通农民今年60岁,是当地书画协会中的一员。
霸州市是中国北方一个普通的县级市,隶属河北距北京约100公里。虽然经济并不发达,但在这片土地上,却布满了农民书画协会、农村小剧团、农民诗社等等。走进这里的农村,左邻右舍的种地人几乎都有自己的文艺爱好。
岔河集乡农民书画协会由70岁的高恩深一手创办,据他讲,协会2004年成立时,只有21人参加,现在已经有80多人。“每月16号,是我们聚会的日子。这一天,大家放下手头的农活儿,带来一幅自己这一个月的作品,坐在一块儿相互品评。”
除了岔河集乡,拥有7471口人的王庄子乡靳家堡村,书法爱好者有210人,练字已成村里的传统。农忙时,村民们参加正常的生产劳动,农闲时节或茶余饭后,男女老少都习惯练上几笔字或聚在一起交流心得。
目前,有较大影响的农民书画协会在霸州就有岔河集、靳家堡、胜芳三家,这些书法协会成员清一色是种田耪地的农民。
除书画艺术,昆曲这个被称为中国戏曲“百戏之祖”的“雅文化”,也走进了农村,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
记者清晨来到霸州市王圪垯农民公园,里面传来阵阵昆腔,人们听得如痴如醉。55岁的赵新枝经常带着两个小孙子来听昆曲,他说:“听着这么美的昆曲,神仙过的日子啊!”
在公园不远处,是王圪垯戏曲协会排练室。古色古香的排练室里,王圪垯剧团团长卢香瑞给记者展示了各种表演用的行头、道具和乐器,每件东西都是他的心头至宝。“这是村里花了20多万给我们置办的,光行头就有四五十套。”
在剧团里司鼓的任文金大爷说,前两天他们应一家电视台之邀去表演昆曲,从村里的小舞台走向了全国的大舞台。“村里人都替我们高兴,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传到我们这可没丢脸。”任大爷自豪地说。
在霸州这个中国北方普通的小县里,农村小剧团有150多个,京剧、评剧、河北梆子、昆剧等等。农民们可以加入任何一支感兴趣的活动队伍,活动场地、音响用电,甚至器乐装备等许多设施都是当地政府免费提供。
其实,像霸州市这样充满文化气息的小县城在中国并不少见。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大调动了民众自发的文化创造热情。随着国内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自发成立的文化活动团队(社)及自办文化活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官方为民众提供越来越多的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使农民真正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角和受益者。
作为地方政府,为了能让农民的文化生活更丰富,霸州投资23亿元建设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先后建起李少春大剧院、益津书院、图书馆、华夏民间收藏馆、乒乓球馆等。建成了15个乡镇文化站,其中有6家文化站达到国家级标准。85%的村街建有文化活动室、文化大院、图书室或室外健身场所。
放羊人刘宝生觉得自己的日子很快乐。每天放羊之余,练毛笔字,定期还和其他的协会成员们交流写字心得。用他的话来说,他现在是有身份的人,是农民书画协会的一员,“有爱好的生活是彩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