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成展品70多年来首次走出园墙
北京晚报讯(记者 龙露)今天上午,颐和园中的109件文物和74件辅助文物(仿制品和复制品)在宁波博物馆亮相,拉开了颐和园文物全球巡展的序幕。这既是上世纪90年代后,颐和园的文物首次走出大墙对外展出,也是1937年文物大搬迁后,70多年来园中文物最大的一次异地展出。
三成展品首次面世
颐和园文物管理部主任秦雷告诉记者,此次到宁波展出的文物是从库房中的数万件文物中挑选出来的,有乾隆青玉龙钮玺、千古第一瓷——乾隆粉彩百鹿尊等,还有皇帝宝座、御用玉器和皇家收藏的历代青铜器、瓷器,名人名器,高贵品质,精美绝伦。其中很多是国家一级、二级和三级文物,从未面世的占了三分之一。像最大的一件缂丝无量寿尊佛像,长707厘米,宽414厘米,尺幅之大,极为罕见;最小的一件是白玉卧鹿,高仅有5厘米,长和宽分别只有10.5厘米和3厘米。这两件文物都是无价之宝,同属国家一级文物。
因为颐和园文物定级较早,所以从现在看,很多没有定级的文物珍品,其实也不比定级文物逊色。从其表面价值看,最保守的估计也过亿元,而缂丝无量寿尊佛像这样世界上罕有的大体量文物,其单件价值更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
安保规格不亚于运钞车
为了安全,此次展出采用了陆路运输的方式,特意选择了国内专业的文物运输公司。所有文物的装箱囊匣都是定制的,三辆专业运输车辆都采用了恒温、恒湿系统,并由专业的武装押运人员护送,其规格不亚于银行的运钞车,科技含量高过运钞车。
宁波博物馆虽然是二线城市的博物馆,却是国内最好的博物馆之一,其标准和文保水平可与北京的国博、首博相媲美。秦雷介绍,在文物保护中,书画是最难的一种,对温度、湿度要求很高。此次赴宁波的文物中,除缂丝无量寿尊佛像之外,还有清代著名宫廷画家钱维城的浙江名胜、乾隆御笔等一大批书画。宁波博物馆特意调试了温度在20摄氏度、湿度为60%的最适合书画的展厅。在宁波博物馆,这些国家级的文物不会受到任何损坏。
宁波是全球巡展第一站
“颐和园的文物已经有20多年没有出过大墙了,这次异地展出,也是为未来的全球巡展做准备。”秦雷说,1937年抗战爆发后,颐和园中的2000多件文物参与了当时的文物大搬迁,抗战胜利后又回到了园内。此后,园内文物一直没出过园墙,直至上世纪90年代,才有了一次小规模的异地展出,在日本展出了一小部分慈禧生活用品。
秦雷介绍,年底前,颐和园的文物还有望到马来西亚展出,明年还可能去新加坡和泰国展出。届时,将会根据当地的需求和条件,对展出文物做相应的调整。此外,将有88件园内文物,同北京故宫、沈阳故宫和沈阳原伪满皇宫的文物一起远赴意大利参展。记者龙露
新闻链接
颐和园文物4万件
清漪园(颐和园)建于清乾隆时期。乾隆精于鉴赏,对文玩多有搜罗,商周之青铜、唐宋元明之瓷玉及书画在所不少,加之专门制作和臣子进贡,当时著录的陈设多达4万多件。1860年,包括颐和园在内的“三山五园”皆被八国联军焚毁。据当时记载,园内文物仅剩530件,而且多残破不整。1886年,清重修清漪园,八方文物汇入园内。1900年,八国联军再攻北京,园内文物再次被劫一空。1902年,慈禧回京,重修清漪园,并常在这里坐朝。当时的园内陈设有三个来源,一是由各宫苑调来;二是借慈禧万寿专门制造;三是王公大臣获献的寿礼。这些形成了目前园内文物的基础。
秦雷介绍,目前颐和园内文物总量已达到4万余件,国家级文物达2万余件。一部分在园内各殿堂长期展出,另有200余件在文昌阁展出。如果颐和园内从没有展出的文物在文昌阁展出,且每年换一次的话,至少可以展一百年不重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