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门遗址将第三次发掘(组图)
http://www.socang.com   2011-09-19 10:03   来源:扬州晚报

南门遗址展示大厅制图 袁亮唐罗城西南角位置图痕


 

主城门道路叠加多朝代地砖


 

唐代水涵洞结构复原图


 

唐代水涵洞示意图


 

2007年南门遗址挖掘现场


 

南门遗址挖掘现场

  核心

  提示

  去年这个时候,位于扬州市南门街南端的南门遗址异常热闹,被专家们一致誉为“中国城门通史”的南门遗址,被定为去年运博会的主会场,建设部门搭建南门遗址保护展示馆,考古人员和工人则清理场馆内覆盖在古遗址上面的“保护层”,让海内外宾朋宛若穿越时空,感受扬州城池的变迁。时隔一年,如今,南门遗址保护展示馆内显得有些冷清,而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南门遗址将进行再发掘,继续深入研究扬州城特色之一的水关等水工类建筑物。

  1

  两次发掘:

  总体布局基本弄清

  对扬州城南门遗址首次进行“探秘”,是在1984年,扬州市修建南通西路时发现,同年由南京博物院和扬州市博物馆进行了考古发掘,在揭露出主门道东边和主门道以东的瓮城东半部遗存后,对遗址进行了掩埋保护。

  2007年初至9月,为配合扬州市南门遗址广场的建设工程,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扬州唐城考古队再次对遗址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2500平方米,揭露出了包含唐、北宋、南宋、明、清等多个时期修筑或修缮的陆门遗存和与水门、水关遗址相关的一些遗迹现象,基本弄清了南门遗址的总体形制布局、各期城墙的沿革和变化等问题,出土了一些铭文砖和瓦当等建筑构件、陶瓷片以及铜钱、石球等遗物。发掘结果表明,扬州城南门及其瓮城始建于中唐,晚唐瓮城保存较为完好,五代到北宋前期沿用并修缮了晚唐南门,两宋至明代数次修缮或修建了南门,清代修建的南门仅残存局部主门道。

  2

  三“探”南门

  还有四大谜团待解

  南门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州城遗址(隋—宋)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唐、北宋、南宋、明、清等多个时期修筑或修缮的陆门遗存和与水门、水关遗址相关的一些遗迹现象。虽历经1200余年,扬州城南门的位置始终未变,城城相叠,沿袭至今,被考古学界、史学界、建筑界誉为中国古代的城门通史。

  虽然前后进行了两次考古发掘,可扬州城南门遗址还有一些谜团尚未解决,困扰着专家,其中主要有:

  一、南门瓮城门从北宋开始己经是拱券式,但主城门的形制是过梁式还是拱券式有待确认;南门遗址沿革所反映出的城门、瓮城的形制变化以及与筑城相关的建筑技术或方法的发展变化,是重大的学术研究课题。

  二、筑城中的夯筑、用砖规格、铭文等问题,与扬州城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地位或军制有关;而城楼、角楼、外角的具体状况或复原,都需要继续解剖发掘以取得基础部分的详细数据。

  三、扬州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上,扬州是南北兵家必争之地,陆门和水门的关系表现出唐、宋、明清几个时代城门整体防御设计思想的变化,并且和河道相关的水门和水关等水工类建筑物是扬州城的特色之一,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四、南门遗址的唐代第1期瓮城是国内目前南方地区发现的最早的瓮城,但是该瓮城被后期瓮城破坏或叠压,该期南门的主城门、瓮城门、瓮城内道路、瓮城外拐角等许多问题都有待继续发掘以确定。

  记者 陶敏

  【背景资料】

  唐五代扬州曾5次筑城

  据原扬州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吴炜介绍,唐、五代时期,扬州先后有5次筑城之举,一是建中四年(783年)淮南节度使陈少游筑城;二是乾符六年(879年)淮南节度使高骈筑城;三是五代初期吴王杨行密筑城;四、五两次是五代末期韩令坤和李重进先后筑城。陈少游筑城是在平乱之后,出于战争的需要,而仓促采取的应急措施。唐赵元一《奉天录》云:“时淮南节度使陈少游领卒戍于盱眙。闻难,即日还广陵,深沟高垒,缮甲完守。”所谓“深沟高垒”者,当即“挖土为濠,积土为城”之意也。这和考古发掘唐代沙土城垣,无论其时代或筑城方式何其相似,由此推知沙土城垣当即为陈少游筑城之遗迹。高骈筑城据《旧唐书高骈传达室》是“缮完城垒”。高骈是筑城老手,对筑城有相当造诣,在其任职西川时“创筑罗城”,即因“蜀土散恶”,扬州蜀冈之下为沙土地,亦属“土散恶”,“骈至淮南,缮完城垒”,外加砖包墙,驾轻就熟。况且发现晚唐砖包墙铭文砖中,有关地名类铭文就有“楚州、常州、庐州、歙州、宣州、洪州、池州”,足见修筑扬州唐城动用财力、人力之广,也已突破了淮南道权力范围,这同高骈出镇淮南,唐王朝予以“进位检校司徒、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兵马都统盐铁转运使”的身份是符合的,据《桂苑笔耕集》记载,高骈在扬州还修筑了“羊马城”一种类似于瓮城形制的军事设施。据此,晚于沙土城垣的晚唐瓮城马面,当是高骈“缮完城垒”所致。

  【两次发掘】

  1984年抢救性发掘:

  “城门通史”露一角

  1984年至1986年,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扬州唐城遗址文物保管所联合对南门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约2000平方米,地层依次叠压的是唐代、五代、北宋、南宋至元、明代、清代,遗迹有城门、土城垣、砖砌城垣、瓮城马面、道路等,堪称扬州古城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被国内考古界誉为“中国城门通史”。 在揭露出主门道东边和主门道以东的瓮城东半部遗存后,对遗址进行了回填保护。

  2007年第二次发掘:

  基本弄清总体形制布局

  2007年,扬州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南门遗址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约2500平方米,揭露出了包含唐、北宋、南宋、明、清等多个时期修筑的陆门遗址和与水门、水关遗址相关的遗迹,基本弄清了南门遗址的总体形制布局、各期城墙的沿革和变化等问题。

  2010年,我市建成南门遗址保护展示馆,南门遗址住进“鸟巢”,保护建筑由展示大厅和局部地下层组成,总建筑面积约2700平方米。

  【新闻纵深】

  解开扬州唐城南界之谜

  为确定扬州城遗址范围奠定基础

  南门遗址的重要性不仅表现在“中国城门通史”上,它还澄清了扬州唐罗城南界的多种说法,揭开了扬州城池考古的新序幕,为扬州城遗址四至范围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唐代扬州很繁华,有“雄富冠天下”之称,但当时的城市到底有多大,一直不很清楚,历史上有争论。主要是两种说法,一种是唐代日本僧人圆仁所记载的,南北5.5公里,东西3.5里。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也有类似表述,只是南北变成了7.5公里。另一种认为,圆仁和沈括说法不对,唐代扬州城南线在今天的漕河一带。

  唐代及历代的扬州究竟是如何变迁的?我们知道,城市范围的大小对它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影响。随着对扬州南门古城垣研究的深入,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难题终于得到了破解,此次发现的唐城,不仅城层上有依据,出土的城墙砖上文字也具有唐代风格,证明它们是唐代文物。

  南门遗址就地层叠压关系而言,可分为8个地层,除去底部的生土层和上部的扰乱层,最早的文化层是唐代文化层,继而依次叠压的分别是五代地层、北宋地层、南宋至元的地层、明代地层、清代地层;就遗迹现象而言,有城门、土城垣、砖砌城垣、瓮城马面、道路等。其中以东西走向的沙土城垣的时代最早,墙体未发现明显的夯筑迹象,唯墙体两侧和基部结构紧密,它建于中晚唐地层之上,土垣墙体含少量中晚唐瓷片,未见后期遗物复压在沙土城垣墙体之上的是瓮城和马面遗迹。瓮城凸现城门之外,呈扁方形,瓮城门道设在瓮城南墙东端,门道宽5米,进深浅9.5米,门道路面为夯筑土路。瓮城城墙厚约10米,两面包砖,内加填土。每侧砖包墙达1米,由底而上收分砌成。墙体断面呈等腰梯形,建筑用砖规格为40×30×5厘米,砖上多有铭文,如濠州、歙州、常州等。砌砖墙时,先开沟漕,填黄黏土作地基,沟漕开口在晚唐地层内,经解剖墙体,填土内所见均为唐代遗物,其建筑时代必为晚唐无疑。值得一提的是,不管是从这一古建筑的布局形制来说,还是从它具体的一些做法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城墙用露龈造,收分是四分之一或是五分之一,这些在北宋末的《营造法式》上有比较详细地记载,而扬州则发现了更早的实物。

  继瓮城和马面之后,再度修筑城垣是顺沿土城垣外缘加砌砖包墙,其墙基压在晚唐瓮城东墙之上,又被五代瓦砾所复压。建筑用砖有一部分沿用晚唐城砖,也有一部分较晚唐城砖为大,与扬州邗江蔡庄发现的五代大墓墓砖规格相同,就地层叠压关系判断,它早不过晚唐,晚不过北宋初年。

  总而言之,扬州唐城南区已越过了漕河,考古发现表明,古人关于唐城南界就是今城南运河的看法是可信的。

  【南门变迁】

  这座城门蕴含着扬州1200余年历史

  唐朝门最大 宋门分水陆

  扬州城南门,从中唐晚期至清末一直使用,历经1200余年,堪称扬州城建发展史的一个缩影。经过考古人员对扬州城南门、宋大城西门和北门、唐宋城东门等遗址的发掘,说明南门和西门的形制接近,北门和东门的形制接近;北门和西门的时代大致相同,东门和南门的时代较近;北门和西门无唐代遗迹,可作为判断南门某些遗迹为唐代的佐证。

  主城门

  位置千余年基本未变

  历史上的南门是一个水陆交通枢纽,南门遗址东部为包含主城墙和主城门、瓮城墙和瓮城门等在内的陆门遗址,遗址西部为横跨汶河之上的水门和水关遗址,唐、五代、两宋、明清时期都曾多次修建或修缮过南门。

  南门遗址的发掘,明确了晚唐至明清的扬州城的城垣南线均在今南通路一线,晚唐以后的主城门、瓮城门都有逐渐缩小、变窄的趋势。这与唐之后的扬州历史地位的变化相符,唐代扬州奠定了唐宋扬州城的基础,但是唐代的那种辉煌繁荣的景象已是后代所无的了。

  发掘结果还表明,南门主城门的位置千余年基本未发生变动,这与南门位处汶河、护城河和运河等三条河道的交汇处有关。

  城门变迁

  宋代将水门陆门分开

  盛唐时期,扬州已发展为国际大都市,城市区域覆盖蜀冈上下。到了中唐,扬州大都督府长史陈少游在平乱之际,出于战争的需要仓促筑城。发掘出来的唐代第1期南门,在时代和筑城方式上都与陈少游所筑之城颇近,因此可以认为唐代第1期南门即是陈少游所筑之城的遗迹,进而可知中唐时期的扬州城南门外就已有瓮城。

  据文献记载,晚唐名将高骈对筑城相当有造诣,在其任职西川时“创筑罗城”,“骈至淮南,缮完城垒”。唐代第2期南门包砖墙的用砌规格、砌砖技法等均为典型的扬州唐罗城用砖;城砖上的铭文砖文字内容除了有“罗城”之类外,仅地名类就有楚州、江州、泰州、濠州、歙州、宣州、洪州、池州等等,足见修筑此期扬州唐城动用财力、人力之广,已突破了淮南道权力范围,结合考古发掘结果和文献记载,可以认为唐代第2期南门为晚唐时期高骈“缮完城垒”所筑之扬州罗城南门。

  唐宋时期南门的陆门和水门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门,而明清时期的南门则是一个集陆门和水门为一体的城门,这在历史文献图上也有所反映。《嘉靖惟扬志》“宋三城图”和“宋大城图”均画有南门,其中“宋大城图”南门门洞的上方分别书有“南门”、“水门”;而“今扬州府城隍”上,在门洞上分别书有“南门”、“水关”,文献记载中则将陆门和水门、水关合称“安江门”。可见“水门”、“水关”称呼因时代而变化,由此或可认为宋代才将水门和陆门分开。

  记者 陶敏

  【专家回忆】

  南门遗址第三次发掘在即,主持扬州城遗址考古工作多年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专家蒋忠义先生,向记者回忆了当年考古的幕后故事

  蒋忠义:

  回埋是当年最好选择

  蒋忠义:第一次发掘时我没有参加,1986年快结束时我才到扬州。应该说,南门遗址的发掘在国内考古界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它不仅证实了扬州唐代罗城的南界,基本确定了罗城的四至,为扬州城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佐证,而且这样的城门形制和地层关系也是国内罕见的。

  也可以说,正是当年南门遗址的发掘,才有了我与扬州的结缘。因为扬州城在中国考古界的重要性,因为南门遗址揭示出的复杂性,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南京博物院和扬州市文化局决定组建联合考古队。

  记者:为什么会有两次发掘呢?

  蒋忠义:第一次因为是配合基建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只揭露了遗址东部,外面的瓮城和水门都压在另外两幢楼下面。当时和现在不同,要弄清楚南门遗址的全貌必须拆掉两幢楼,但当时那是不小的代价,最后没办法只能暂时埋起来。这才有了2007年的第二次发掘。

  记者:当时除了后来采用的掩埋方法外,还有别的更好的保护方法吗?

  蒋忠义:考虑了好几种临时保护办法,目的是为了今后的第二次更加全面的发掘。一是室内保护,就是在遗址上建顶棚建筑,可防止日晒雨淋,有利于保护遗址;二是室外保护,对遗址进行加固处理,露天展示,就像现在的宋大城西门遗址那样。但这两种方法都需要相当的资金,后期还需要专人管理。那时候要是有这笔资金,还不如直接拆了那两幢楼做完了呢。

  最后采用的是我们考古所当时的所长徐苹芳提出了的保护方案,那就是用沙土回填的方法把它埋起来,过若干年有条件了再重新发掘。 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不得已而为之”的方法不失为一种保护的最佳选择。

  记者: 您后来一直牵挂着扬州南门遗址,期待着有朝一日让它“重现天日”。

  蒋忠义:南门遗址太重要的,是城门通史啊!我退休(1999年)前,还专门申请了专项发掘经费,国家文物局拨了100万,准备将来条件成熟时主动发掘南门遗址。

  记者感言:

  南门遗址的两次考古发掘,从被动的抢救性发掘,还不得不半途中止,到主动的二次发掘,并建成展示性的遗址公园,见证的是扬州经济实力的发展和进步,更是扬州古城保护意识的增强。

  记者 陶敏

  【延伸阅读】

  除了南门遗址,扬州城西门、东门、北门遗址的发现和保护,都留下了不少故事

  揭秘扬州城门遗址保护

  西门遗址

  曾考虑建立交桥保护

  1995年11月至1996年4月,扬州城考古队配合西门街(今四望亭路)拓宽改建工程,对宋大城西门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清理出西门和瓮城,遗址历经五代、北宋、南宋和明,为国内城市考古中所罕见。尤其是五代周小城遗址的发现,弥补了历史文献资料的不足,为研究扬州五代周小城、北宋州城和南宋大城的继承关系,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1995年获得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提名。

  “那时的考古一是没钱,二是没时间。一开始只给我们一周的时间,我说行,只要让我们发掘就行。后来,我们一再争取,市里也很支持,帮我们争取了一些时间。” 考古专家蒋忠义说,当时没钱,他就跑到省文化厅“借”钱,说好争取到经费再还,“还不错,我开口要5万,给了我6万。”

  蒋忠义说,现在目前露天展示的部分,只是西门遗址的三分之一。“是瓮城的城门和门道,并不是宋大城的主门道,其实主门道还压在大马路下面呢。”当年,文保部门做了几套保护方案,一是立交桥方案,也就是道路从遗址上面过,不影响交通,但建设费用太高;二是环岛方案,也就是将遗址围成一个环岛,道路形成环形通过,但拆迁量太大。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最终都没有得以实现,现在看来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东门遗址

  和南门一样是“城门通史”

  2000年至2009年,扬州唐宋城东门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证实城门始建于唐代,历经五代、北宋、南宋和元。其中南宋时期的城门结构为一门一洞,城门外有瓮城。2000年第一次局部发掘时,一度认为城门采用了“双瓮城”形制,为国内考古史上的的首例。当年底,以东门遗址“双瓮城”申报年度全国重大考古新发现,入围了候选名录,但最终没有当选。

  “东门和南门是一种类型,都是从唐开始延用下来的"城门通史",它的形制更复杂,所以一开始才会误认为是双瓮城。”蒋忠义说,东门经过了好几年的发掘工作,才基本弄清。当时第一次发掘只是局部的,东关街的道路还在使用,发现一条铺砖路,推测可能有两个瓮城,“那可是重大的发现呀。现在想来,在没有完全搞清的情况下,当时的新闻发布过早了。”

  后来经过进一步的发掘,发现不是双瓮城。“考古是一项非常严谨的工作,要用事实说话,不能推测。”蒋忠义感叹道。

  北门遗址

  始筑于五代,沿用到元代

  2002年底,友谊路拓宽工程施工中发现北城门遗址。次年,北门瓮城遗址开始发掘。蒋忠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对宋大城北门遗址进行钻探研究,“宋大城北门瓮城遗址能大白于天下,扬州宋城的全貌就清楚了。进而借助形制、位置、布局、沿革等方面的城址研究,就能全面了解古代建城规划史。”

  扬州唐城考古队先后进行了3次发掘,发掘面积合计约5000平方米,清理出了北门的陆门遗址以及位于陆门西侧的水门遗址。

  2005年4月,在漕河路延伸拓宽工程中,考古队员又清理发掘一部分遗址。经过对探沟的解剖,考古工作者初步判断:其始筑年代为五代后周显德五年,沿用至元代,拆毁于元代末年。

  专家认为,北门瓮城的结构非常特殊,至少在南宋中期以后,其出城的门道就设在瓮城东壁,很可能没有北壁正方向上的出城门道,这一点与南门、西门所揭示的瓮城布局迥异,而与东门设有南便门颇为相似。

  2008年起,我市又着手对位于扬州城区漕河路和凤凰桥街交会处的北门遗址进行了发掘保护。为重现当时的水门,挖了水门西侧的河道,凸出了水门。

  北门遗址公园暂时没有重建城门,只是将保留下来的两道城门两边的石柱竖立在原址。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遗址保护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上海艺术博览会助推青年艺术家(图) 上海艺术博览会助推青年艺术家(图) 香港蘇富比将于10月4日举行中国书画秋季拍卖会(图) 香港蘇富比将于10月4日举行中国书画秋季拍卖会(图) 中翰清花秋拍成交量涨了两倍(图) 中翰清花秋拍成交量涨了两倍(图) “盛世水墨 “盛世水墨 相约金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暨中国画邀请展即将开幕(组图) 明成化杂彩瓷器鉴藏浅说(图) 明成化杂彩瓷器鉴藏浅说(图) 中国名家书画收藏展举行(图) 中国名家书画收藏展举行(图) 墨无成规 墨无成规 文化有根 2011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 2011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