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清华大学迎来百年华诞。为庆祝此盛事,中国人民银行于2011年7月29日发行了一套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金银纪念币。该套纪念币共有两枚,含金币和银币各一枚。金币的重量为1/4盎司,面额100元,最大发行量2万枚;银币则重1盎司,面额10元,最大发行量5万枚;两币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之法定货币。在图案方面,金银币的正面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国名和年号;而金银币背面的主图案分别为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校庆标志以及清华大学二校门建筑造型。
注目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金银纪念币的图案,总觉得甚有意思。铸镕在金币上的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校庆标志以该校大礼堂的建筑造型结合阿拉伯数字“100”,刊以“1911-2011”的字样,表达出清华百年校庆的主题。标志上,犹如旭日初升的礼堂圆顶造型,以及置于标志中间、象征清华大学雄据学术之巅的金字塔线条,简洁而明确地反映出清华历久不衰的朝阳气息和学术地位。这个标志在清华大学百周年校庆中极具代表性,以此作为纪念币的图案,是再适合不过的。然而,比较金银币上的图案,银币上的二校门更令笔者感到好奇。清华大学除二校门以外,还有东校门、西校门、南门,而二校门更不是现时大学的主校门,为何二校门会被选作纪念银币的图案?究竟它对于清华大学的百年历程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价值?
百年清华中的二校门
细阅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清华大学的二校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意义和价值。它曾是康熙帝的行宫——熙春园(此园在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的一部份,却在清末年间成为清华大学(当时称为清华学堂)诞生在苦难中国的一个标记。十九世纪末,列强横行中国,其中美国要求清政府把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用于派遣中国学生留学美国,而清政府便将当时的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辖下的游美肄业馆以办成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1909年,游美学务处于清华园启动建校工程,以青磗白柱建筑起三拱石门,成为清华学堂建校之初的校门。后来,清华大学扩建,修建了西校门,故原先的校门便称为“二校门”了。梁实秋曾对早年校门的姿貌做过描述:“清华的校门是青砖砌的,涂着洁白的油质,一片缟素的颜色反映着两扇虽设而常开的黑栅栏门。”牌坊式的建筑、门楣上清末大学士那桐所题的“清华园”三字,再衬以中国风雨飘摇的时代背景,使二校门散发出既优雅又凄楚的气息。
二校门标示着清华在中国历尽苦难的时刻诞生,也见证着清华的自强不息。从国耻中走来,清华大学培育出一个又一个满怀报国之志、雪耻图强之念的清华学子。多少杰出的清华学子如竺可桢、侯德榜、茅以升、叶企孙、华罗庚、梁思成、闻一多、朱自清、吴晗、曹禺、钱伟长、钱学森、费孝通、季羡林等在这座校门下挥洒着爱国的情怀、救国图强的信念,留下了勤奋学习的足迹;多少充满教学热诚的清华名师在这座校门下留下执教治学的身影,培育国家未来的栋梁。二校门伴随着清华从国耻中走出来,自强不息,迈步向前。
二校门见证了一颗颗清华新星的诞生,却又铭刻着清华的哀痛。十年文革是中国的一场浩劫,也为清华写下痛苦哀伤的一页。作为中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成为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不少师生产生了尖锐的对立,部份清华知识分子在这场劫难中被批斗,而清华的二校门同样没有逃过文化大革命的煎熬。1966年8月24日,清华最早的校门——二校门被推倒了。那天,两千多名红卫兵聚集在二校门闹革命。他们打着“破四旧”的名义,把二校门砸毁,场面令人痛心。随后,红卫兵在二校门的基址建了全国第一个大型毛主席塑像,并在像上镌刻了“四个伟大”的题词。二校门与清华一起经历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哀痛,它的倒下铭刻着清华此时此刻所承受的一切苦涩。
清华二校门虽在1966年被拆毁,却在1991年凭借清华学子对母校的爱与回忆被重建起来。文革过后,矗立在二校门旧址的毛主席塑像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在清华主楼大厅悬挂起一个毛泽东青铜浮雕像。1990年的时候,清华八十周年校庆将至,当时26个清华大学校友会发出了一份《关于赞助重建二校门的倡议》,建议校友捐款重建二校门。此方案得到五千多名校友以及二十一个校友组织支持。然而,由于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二校门的建筑图纸,故新的二校门全凭旧照片以及老校友的记忆得以重建。清华人对二校门一丝一丝的记忆,一点一滴的爱,让它重现人前。今天的二校门,虽与原来的有所分别,却承载了更多清华学子对母校的爱与回忆。
清华大学二校门历尽沧桑,它目睹了清华在中国危亡之秋的诞生,也见证着清华的自强不息;它经历了清华的辉煌,也铭刻了清华的哀痛;它曾经被推倒,也凭借清华学子对母校的爱与回忆被重建。虽然今天的二校门并不是清华的主校门,但它在每一个清华人心中却有着无可取替的地位。定睛看着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纪念银币上闪闪生辉的二校门,思绪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