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集中在哪些人群的作品上?
http://www.socang.com 2011-08-30 10:19 来源:融艺网
对艺术品而言,资金总是集中在少数的艺术家作品上,“安涅丝艺术指数”依据劳伦茨曲线计算出的艺术品市场“类基尼系数”更是说明了这一现象。总体来看,从上世纪初到80年代各个年代出生的艺术家群落,“类基尼系数”都比较大,其中市场资金分配不均衡最明显的为1920年代的艺术家,而70和80年代出生的艺术家,因为其艺术价值还在不断地积累和成长中,市场资金在这些艺术家中的分配相对来说比较均衡。
同时“安涅丝艺术指数”,又对历年来每个年代的艺术家市场拍卖作品均价表现最好的TOP10艺术家做全面的统计,得出1910年代,20年代,和60年代的艺术家作品拍卖市场的作品均价远高于其它年代的艺术家作品。融艺网对其这一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首先,1910年代艺术家TOP10的艺术家作品均价是最高的,以常玉和徐悲鸿为例,从2000年到现在所上拍的作品,平均每幅作品的均价分别达到了1270万元和1149万元人民币。从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角度来看,10年代艺术家可谓开天辟地的一代,像常玉、潘玉良、沙耆等人走出国门,把西方的油画艺术带入了中国,并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水墨文化的气质,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自此,中国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油画艺术。这些艺术品在艺术市场中近似古董的体系,有限地遵守了“物以稀为贵”的规律,比如常玉和徐悲鸿的作品,均价在所有艺术家作品中排名最高,然而上拍的作品数量并不高。相反,关良、颜文梁、余本等艺术家,上拍数量很大,均价却不高。关于这一点20年代的艺术家最能说明此问题。以赵无极为例,其艺术造诣与早期的这些大师级人物相当,然而拍卖市场上反映的均价仅相当徐悲鸿的一半,其上拍的数量几乎是所有艺术家中最多的。(注:“安涅丝艺术指数”以上统计的数据样本是从2000年到目前,中国市场上现当代艺术类别拍卖总额最高的前3位拍卖公司的数据。另外,这里所指的1910年代的艺术家,也包含了出生在1910年前的艺术家。)
其次,1920年代的艺术家,以赵无极为代表,意味着在国际艺术视野下中国艺术的独创性。在20年代的艺术家群落中,赵无极艺术生涯后期的抽象作品,在欧洲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出生于1920年代的艺术家群落中,赵无极和朱德群两位艺术家在均价和成交价上占有着绝对的优势,占这一群落艺术家总成交额的90%以上。依据2000年到目前“安涅丝艺术指数”的统计,赵无极的作品以高的均价和数量,成为历年来累积成交额最多的一位艺术家。
再次,值得关注的是60年代的艺术家群落。TOP10人物的成交均价在所有艺术家群落中排名第三,60年代均价最高的TOP10人物是刘小东、岳敏君、曾梵志、刘野、严培明、方力钧、冷军等人,其艺术特征为观念艺术。这个群落的艺术家,接受了1978年改革开放后欧美“现代艺术”的教育,在艺术观念上与欧美的艺术体系更靠近。这一代人在中国艺术史上也有着开创性,是“85艺术思潮”后的产物。除了作品具有明鲜的叛逆性,独立于国家主流的艺术观之外,他们的出现也是中国艺术史发展的一个重要过程,纪录了这个时代的多元化价值观带来的种种冲突和反思。
这里需要关注一下50年代的艺术家群落,在总成交额上50年代的艺术家也占有优势,但是看TOP10的人物,像张晓刚、王广义、周春芽等,其中一半的艺术家主要的艺术特征也是观念艺术。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1910年代的大师级作品、1920年代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作品、以及1960年代的观念艺术,是艺术市场上财富的焦点。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现当代艺术,不是一个以美感和技术取胜的艺术,它的价值遵循两点,一是在中国的艺术中上的地位,二是其作品表现是否是在全球艺术发展视野层面,对本民族当代社会现状的关怀。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