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额还是证券 汉唐艺交所模式受质疑
http://www.socang.com 2011-08-22 11:09 来源:经济观察报
王芳
金融背景出身的郑惠文正在筹备北京一家艺术品交易所。他担任执行董事的汉唐艺术品交易所(下称“汉唐艺交所”)希望能在9月1日前上市交易。
时值“艺术品证券化”的敏感时期。8月17日,首开先河的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下称“天津文交所”)上市交易的八只艺术品“股票”中,七只遭遇跌停,开创之初的疯涨和火爆告一段落。而“艺术品证券化”在监管方面仍是空白。
郑惠文日前曾以私人名义向文化部市场司打听政策上的动向,他得知,文化部正在起草一份艺术品市场交易条例。市场司的人士回答称“已经印了几稿,出台日期还不知道。”
艺术品证券化
2008年底到2009年初,郑惠文和一些支持艺术品投资的退居二线的政府官员,为了筹备文交所,开始奔走于文化部、商务部、国资委、证监会等部门寻找主管单位,但随即这些部门均以文交所并非其管辖范围为由不予受理。
此次,在汉唐首批上市交易的两件艺术品,申购总价值为2800万元左右。分别为1200万元和1600万元,各分拆为1200万份和1600万份,每份价格1元。申购人最低申购额为总份数的0.5%,即6万份和8万份;最高申购额为总份数的10%,即120万份和160万份。目前,每件上市艺术品发行中签人数暂限最多200名份额持有人,但申购后交易不限200人。
筹备之初为了说服上述艺术品的艺术家们,郑惠文去了六趟。因为行业普遍不明白上市有什么作用。
作为艺术品份额交易的主要载体,文化艺术品产权交易所(下称“文交所”)这一概念2009年开始风行。上海、天津、深圳文交所均在当年成立。
不久前,有一位文化部理事长问郑惠文,汉唐艺交所是干什么的,郑回答说,“我们什么都不干。”在郑惠文看来,交易所作为交易平台向社会招募保荐商,然后保荐商去寻找有升值空间适合于保管的艺术品,持有人再通过保荐商向交易所递交上市的艺术品,交易所进行评审、评估后,再委托第三方机构对价格进行评估。
今年上半年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中219家拍卖公司实现总成交额428.42亿元,同比2010年上半年上涨112.71%。大批涌现的文交所继而成为受追捧的新兴投资渠道。目前除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四家文交所获得国家级机构认定外,其余涌现的三十多家均以“金融改革”、“金融创新”等名义,在地方政府批示下取得工商登记。汉唐艺术交易所也在今年的3月,在北京市工商局登记成立。
各地文交所如火如荼地开展,监管却依然处于“真空”状态。“希望国家尽早明确一个主管部门,这应该是现在所有文交所的心愿。”郑惠文说。
郑惠文预计,到今年底,国内文交所总数可能突破50家,但是他判断两年内至多能剩下五家。理由是,现在很多做艺术品交易所的团队,一不懂金融,二不懂艺术品,只是一个投机的市场,撑不了多久。
今年7月,文化部传出消息,由北京市政府和文化部共同组建的“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预计年内将挂牌。郑惠文将这个消息称为“信号”,他认为,只有国务院办公厅审批的机构才能叫国字头,既然文化部都已公布此事,就说明国家肯定不会取消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的形式,但预计可能会有一些政策上的微调。
考虑到稳健的因素,汉唐原来的上市品种预想有五个艺术品,后来减少了三个。
汉唐的股东有两个,原先占绝对控股的是郑惠文本人,占股80%,另一个股东是国脉互联电子政务研究院,也是一家民营企业。2010年5月,郑表示将旗下80%的股份转给一家公司,据郑惠文称其在该公司中也占据一定股份。之所以转让股份,他解释称,若未来政策上没变化,计划引进国有或其它性质的战略投资者。目前,汉唐员工约30人,其中80%是金融背景而非艺术背景。
“偷师”
艺术品证券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投资渠道,正受到追捧。但实际操作中,份额交易的种种弊端逐步显现。
天津文交所的一个已经显现的弊端就是,其艺术品代理机构似乎专为天津文交所而立,之前没有任何有关的代理经验,公司控制人与天津文交所股东关系紧密。在汉唐的保荐商中,就有一家备受质疑的永昌和顺,因为工商资料显示该公司是今年6月30日才成立。对于永昌和顺的资质,郑惠文的解释是,汉唐要求文化公司注册资金达到五百万以上的公司就具备保荐商的资格,永昌和顺注册资金是一千万达到了资格。
对文交所而言,艺术品代理机构即相当于证券市场的投行,负责寻找艺术品并确定其价值发行份额后挂牌交易。这样非独立的“第三方”在天津文交所屡见不鲜,其实际所有操控最后都掌握在大股东及其幕后团队手中,选择什么样的艺术品上市、如何评估份额、交易规则等,都是大股东说了算。以致创始人在开业前辞职退出,交易规则朝令夕改。
为了借鉴国内其他文交所的经验,郑惠文团队以公开及私下开户的方式分别造访了国内5大文交所:确定固定人群(即特定投资者,而非普通公众)将开户资金要求划定在10万元;签订银行、交易所、投资者三方协议等都是其造访获得的经验。
郑惠文还通过私人开户“造访”发现,很多文交所没有风险提示说明书。回来以后,将这一项改制为,投资者开户时,必须签署四份协议,其中就有投资人资格标准协议,比如,需具备多长时间的艺术品投资经验等。
此外在汉唐,艺术品上市后,其持有人就已经完全脱手,而在国内其它艺术品交易所,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原来的持有人还留有一些份额。艺术品上市后,汉唐规定十年内必须退市。期满后通过竞价交易或者是拍卖交易的方式将艺术品变现。“如果市场评估过高,就会强行退市,如果它跌到了80%以后,也会让它强行退市。”郑惠文说,依据过去二十年世界银行统计的数据,艺术品的投资回报在30%左右才是正常的。但现在大家都希望像做股票一样拉高打低。
此外,汉唐还设置了预警、停牌机制,在艺术品份额交易临近交割条件时,交易所进行停牌,发布预警公告,并将警示期的日涨跌幅限制从正常的10%调整至5%。
在交易品种上,郑惠文明确不涉及历史文物,倾向于年回报率在25%到30%的艺术品,如玉器和字画。这也是其注册为艺交所的考虑之一。
投资者
汉唐坚持称其将艺术品份额化而非证券化,尽管借鉴了证券交易所模式,但所做的是物权的份额交易,而非证券交易。不过投资者金先生不这么认为。
拥有一家贸易公司的金先生,是汉唐的“大客户”。他称现在投资渠道太窄,房地产和股票均不好,基金更差,“艺术品证券化”是一个新兴的渠道。此前金先生曾通过拍卖会购得一些收藏,但直接买卖需要很高的专业鉴别能力,而艺术品的证券化,至少能确保东西是真的。
此次,他认购的份额达到允许范围内的最大值。金先生还记得他8月初去开户时,银行的工作人员当时对这套系统还不太熟悉。目前,在华夏银行开户申购的已经有4000多户,但机构投资者占据不到20%。
金先生期待此次投资的年回报率达到20%以上。“因为通货膨胀率这么高,货币总得有地方可去。”不过,金先生也表示,自己不会长期持有。
金先生认为,短期内,相关政策也许不会出台,但自己心里对器物本身要有底,比如和田玉的市值等,要看他估价是否正常。
专业做投资的易先生,是汉唐的另一“大客户”。易先生投资、收藏字画已经有七八年的时间,大多是通过拍卖的渠道。文交所的概念出来以后,易先生一直在密切关注。他比金先生的“野心”更大一些,期待30%的年回报率。
目前国内进行交易的文交所只有天津和成都两家,其余部分处于停止交易或尚未开始交易的阶段。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品交易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