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区南部的小洲村,因岭南生态水乡和浓厚文化底蕴闻名,古村内狭窄的民居空间却制约了艺术创作和展示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艺术家们将目光投向了荒置多年用来堆放淤泥的高架桥底。经过三年打磨,蜕变成广州最专业的原创艺术工作室群。这种利用高架桥底闲置空间,发展艺术产业的模式是全国首创。
文/记者廖靖文
图/记者邱伟荣
空间狭窄成发展瓶颈
“北有宋庄、南有小洲”,小洲村的老书记莫绮萍说,上世纪90年代起,关山月、黎雄才等著名艺术家入驻小洲后,浓厚的艺术氛围、岭南生态水乡特色、淳朴的民风,使国内外的知名艺术家、众多中青年艺术专才不断聚居到小洲。但水乡古村内的民居空间较为狭窄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从2008年开始,记者就听到不少早期进驻小洲的艺术家,抱怨缺乏空间以及游人嘈杂影响创作。
海珠区华洲街书记苏德泉介绍,小洲村唯一闲置的空间就是横穿小洲村的南沙港快速路高架桥底。为支持小洲村,南沙港快速路管理方在2005年将部分路段高架桥的桥底场地租给小洲村以满足发展需要。
桥底荒地开辟艺术区
一开始由于桥底杂草丛生、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堆积如山,村集体无力支付清理和开发需要的资金,只能继续闲置,莫绮萍说。后来刚好有文化人相中了这个空间,希望和村集体一起打造成艺术区。“桥底比较偏僻,发展服务业也许不合适,但对于艺术家创作和展览却恰好。”
在高架桥下搞艺术区此前并无先例,在开荒过程中遇到不少困难。艺术区的负责人王齐说,“始终相信好东西肯定会被认同”,按照专业艺术空间高标准打造了两年后,2010年初的小洲艺术区作品展正式揭开了这个神秘空间的面纱。
秉着“大家一起玩、一起热闹、一起体验艺术”的宗旨,既有高雅的国画油画雕塑,又有新颖的装置艺术、涂鸦、工业设计,艺术展吸引了各个年龄层次的观众参与。
生态艺术区受欢迎
顺着南北走向的高架桥,是一座座用新型材料搭建的房子,分隔为大小不一的展厅和艺术工作室等空间。
墙外是雕塑、画作、摄影作品或绚丽的涂鸦,彰显出每个空间的个性。
画家韩勇指着屋顶和两侧透明的采光窗介绍,自然采光是艺术创作的最佳条件,然而极少房屋能够符合这个要求,建在高架桥下的小洲艺术区就是这样设计的。
“非常棒!热一点也没有关系,到了走廊上就是凉快了”。
严密安保孵化金奖作品
记者发现,地处偏僻的艺术区两头都设置了治安亭,每隔一段时间就有警车在艺术区周边巡逻。
华洲街和艺术区管理方为了保障艺术区的安全环境,24小时投入安保力量,并设置了100多个监控摄像头。
得天独厚的环境加上严密的安保,从去年至今,在艺术区内创作的雕塑和绘画作品,已经有多件在全国性评选中获奖,不乏金奖作品。
王齐介绍,小洲艺术区作为原创艺术工作室群,规模目前是全市最大,至今吸引73个原创艺术工作室进驻,公共展厅提供365天不落幕的展览和艺术沙龙,成为小洲村文化艺术产业的龙头。
接下来还有一家私人博物馆和文化部现当代文化中心广州分中心进驻,会进一步扩大艺术区的功能,打造成广州的标志性艺术区。
(廖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