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个传奇人物。祖籍山东荣成,乙未年(1955年)生于首都,据此取名——马未都 。
他是著名的收藏家,是我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的创始人及馆长。他的新书《醉文明》在北京西单商场签售的时候,排队的人从商场内排到了大门外,把收藏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他很爱说,一口京腔、一身唐装,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一开讲便火得一塌糊涂。采访时,说话时直视你,不允许打断,他要清晰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早年,马未都下过乡,插过队,回城后当了几年机床铣工。后来,他写小说,二十几岁就声名远播;他与王朔、刘震云一起做影视剧创作,《编辑部的故事》、《海马 歌舞厅》让他名利双收,赚了几百万;再后来,他玩收藏,建成了蜚声中外的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收藏“废物”
这丰富的人生经历,并不妨碍马未都成为一个专一的人。他没有留恋花花世界的名和利,他选择了文化行业作为他的终身事业。他说,他之所以从影视剧创作里跳出来,是因为钱对他的诱惑极其有限,“我觉得它就是在那儿赚钱,而且你会陷在里面,会把你的理想丢掉。”文化对他来说,诱惑极深。他说,中国文化有一个强大的生命力,这个生命力是超乎所有人想象的。所以,他愿意致力于此。
马未都开始收藏的时候,正是中国艺术最不值钱的动乱时期。破四旧,大家看到老一辈传下来的东西就犯怵,怕一不留神被扣上一顶大帽子。
不过在民间,市场经济的苗子总要顽强地蹿出来,形势稍有缓和后,离北京不远的天津就冒出一个自发形成的古玩市场 。那时候马未都在北京上班,一有空就往那里跑,把抽烟的钱省下来买“四旧”。
在北京,也有国营文物商店收购点,每天早晨没开门,外地农民已经推着自行车,车把 上挂着老瓷器在那里等着,队伍足足有一里长。马未都总是这样和人表述他当时的经历:“当时在国营文物商店内销部买老瓷器,清三代的碗,非常精美,一摞摞搁地上,任我挑,10元钱一个,现在这样的碗在拍卖会怎么也要三五万吧。”
马未都的第一件藏品是在1982年花1600元买的四扇屏,也称钧瓷挂屏。当时他刚成家,是用准备买彩电 的钱,买了这件宝贝。马未都说:“这件东西对我后来的影响很大,它既是瓷器,又是家具。”
后来马未都的家被小偷光顾了一回,等他回家一看,四挂屏还在,心里就踏实了。挂屏就摆在电视机 边上,小偷把它挪到一边,偷走了电视机和音响,他认为这些家电比较值钱。可见在当时,人们对于收藏这个词,毫无概念。马未都是先于其他人踏足了这个行业。
后来,他的收藏从瓷器转向家具,从随意的收藏,转向了有计划的收藏。逐渐的,马未都的收藏初具规模,算得上“收藏家”了。
他收藏的“野心”越来越大。1996年10月,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 获准成立,同时获批的还有另外三家民办博物馆,由此在中国各地兴起了建立民办博物馆的第一个高潮。
1997年1月18日,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观复”两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对于把“观复”两字作为博物馆之名,马未都是这样解释的:“观”即看,“复”即一遍又一遍。世间万物你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反复仔细观察,才能认清它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