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辛亥革命80周年”金银纪念币中,有两款银币,规格分别是1盎司与5盎司,其背面的图案均是孙中山,但设计者采取对比的思路,一个威武戎装,一个随意便服,从两个完全对立的不同侧面,立体地丰满地塑造了孙中山光辉形象。别具一格的设计理念,出奇制胜的观赏效果。两款“辛亥革命80周年”银币,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和强烈。
严格地说,“便服孙中山”的币面,是两个画面的叠加,主图孙中山,上顶天,下立地,两嘴紧抿,双目微睁,他的脸上,一股忧国忧民的浩然正气。这样的孙中山,虽平凡如常人,但内中却透出凝聚中华民族之气的性格魅力。为更深刻地体现,副图以黄山,以黄山迎客松与之相对应。副图有两大区域,以斜线一分为二。下半图是巍峨黄山群峰,中立迎客松似开屏的孔雀,华丽而璀璨。上半图左上方,为繁体“奋斗”二字,下缀“孙文”落款。右下方为“10元”面额。主图与副图叠加到一起,整个画面不仅磅礴大气,而且充满无尽喻意――孙中山所立之地,是中华大地的高峰之巔,它的身后,是迎客松,也不是迎客松,或者说,只简单取用迎客松的造型。而在这里,所迎之“客”,是“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是新的时代,新的中国。设计者的用意,由此可知。
“便服孙中山”币面落款的“孙文”之“文”,是孙中山的名,其字为“逸仙”。为了宣扬革命,也为了摆脱通缉,孙文用过不少化名,如“陈文”、“山月”、“杜嘉偌”、“公武”、“帝朱”、“高达生”、“吴仲等”、“杞忧公子”、“中原逐鹿士”、“南洋小学生”、“南洋一学生”,等等。在西方,以“Sun Yat-Sen”(孙逸仙粤语之音的英文音译)更为流行。1912年民国成立之后,所有公私档案,均以“孙文”正式署名。“便服孙中山”币面上的“奋斗”二字,以“孙文”落款,也是着意强调孙中山一言九鼎的庄严与庄重。
“便服孙中山”上的伟人,手持文明杖,上穿马褂,下套长袍。早春或深秋季节,马褂和长袍都是薄棉夹层。马褂为清代“行装”之褂,立领、对襟、平袖端、身长至腰,前襟缀扣襻5枚。其最早,为满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故此名。孙中山着装,或西装,或中山装,或马褂、长袍,或长衫,并无特别的讲究,只是强调与场合与环境的统一。“便服孙中山”,选此为画面主图,则有其象征作用,虽然从满清中国走出,但胸怀大志的孙中山,目标十分远大:“倡导国民革命,手创中华民国,更新政体,永奠邦基,谋世界之大同,求国际之平等”。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孙中山为“中华民国国父”。
“辛亥革命80周年”之“便服孙中山”,为1盎司银币,直径40毫米,面额10元,发行2500枚,由上海造币厂精制铸造。其正面图案,为1912年初南京临时大总统府旧址。 (供稿:上海金国咨询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