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西沐:如何看目前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
http://www.socang.com 2011-08-03 14:15 来源:山西日报
继2010年秋拍出现了火热的场景,今年春拍也取得了428亿的骄人成绩,藏家显示出了强劲的购买力,单件艺术品轻而易举地突破亿元,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来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火爆背后的实质原因和艺术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前景。
西沐,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研究员,文化部《中国艺术品市场白皮书》主笔,《人民艺术家》(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人民出版社主办)执行主编;同时任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教授,西安交通大学东方管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北京大学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大家入史研究与传承工程负责人,中国市场学会常务理事、艺术品市场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协理事,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北京文化产权交易所筹备组成员,国家时尚创意中心(CAD)资深顾问,中国画廊联盟执行理事长、秘书长;《新华月报》编委,《鉴宝》、《收藏》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市场》杂志总编,中国艺术品市场国家案例研究《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名家》(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编委会主任委员、秘书长、主编。1988年以来,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光明日报》、《科学学研究》、《美术》、《中国美术》、《美术观察》、《哲学动态》等报刊发表论文逾300篇。
笔者:今天的天价拍品与曾经的天价当代艺术品有何差异?
西沐:今年的秋拍市场不断创造出天价,创造出的天价又不断被刷新,在此态势的催生下,人们对于天价拍品的出现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了。但是,今天我们讲的天价拍品与以前的天价当代艺术品相比较而言,其共同点是价格——天价,不同点则主要表现在:一是市场基础不同,主要资金结构不同。当前投资天价拍品的主要来源是国内的艺术品资本市场,构成成分多元、复杂;而以前天价当代艺术拍品更多的则是来自国外资本投资,包括一些主权基金,以及国内的一些投资机构与利益集团,资金来源相对单一,面也比较窄。二是审美文化的取向上有着重大的区别。当下的天价艺术品更多的是在中国文化大背景下,能够彰显中国文化精神的典范艺术家的经典之作,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性,更体现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相对来讲,以前的天价当代艺术品缺乏此价值构建上的支撑。三是不同的市场进程所致。当下的天价拍品是在一个全新的、不断延伸的市场进程中展开的,而以前的天价当代艺术品则是上一个进程中的产物。不容置疑的是,新的市场进程还将上演当代艺术的奇迹,但呈现的形式与内容一定将会发生大的改变。
我们可以预测的是:那种矮化了中国文化精神、肢解了中国文化价值的当代艺术品将很难成为新一轮进程的主流与主题内容。四是收藏文化的价值支撑与参与面的巨大不同。当下的天价拍品是传统文化与大众收藏文化价值相契合的产物,关注度高,参与面广,不和谐的声音少。很多人认为,这是中国文化复兴的必然结果。而以前的天价当代艺术品在当时,几乎是在备受争议的过程中,由小众参与并上演的市场过程,其价格并未得到相应的收藏文化价值取向的认同。当然,大众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就难以保证。最终,市场一有风吹草动,就几乎会垮塌下来,让人痛心不已。当然,除了这些之外,可能还有一个市场培育的过程及收藏文化所形成的惯性问题。当下的天价拍品几乎都是处于传统文化艺术品板块中,这就是最好的例证,与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与收藏习惯相比较,当代艺术虽然也有不少天价,但毕竟市场基础与收藏文化层面上的价值认知尚有待于强化与培育,关键是审美趣味与取向如何确定的问题。
笔者:如何理解您提出的“天价是艺术品市场避险情绪的爆发”?
西沐:我们不可回避的是,即使中国艺术品市场有再多的问题与不足,但是,它已进入了资本市场,这是不容置疑的。其实,中国艺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其表现出的不规范与混乱的现象,使资本赖以生存的空间非常狭小。在当下中国艺术品市场运行失范的态势下,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拍场的天价,不是别的,而恰恰是艺术品市场在资本主导下的一种无可奈何的避险行为,而天价在这种避险的过程中集中迭出,则是避险情绪的总爆发。艺术资本为什么不顾天价带来的风险而一味地走经典化之路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除了资本更愿意去理性地关注艺术品的价值、发现价值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对中国艺术品市场风险的一种认识:难以理性地分析、不易被有效地把控。从这种意义上讲,经典化之路可以说是一条逃避风险之路,是一种避险情绪的滋长与漫延。而其最为根本的是对中国艺术品市场失范所不断积累的风险预期做出的一种反应。天价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价格的标示,也是资本对市场风险预期的一种警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又为什么要介入呢?在介入的过程中,又是如何找到突破口的呢?从大的方面来看,随着国运的增强及文化价值的不断被认知,民族文化的不断崛起是大势所趋,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块未经资本开垦的处女地,利润空间可谓是巨大的。再加上中国艺术品市场体系发育滞后,市场秩序混乱,市场风险凸显,这也为资本的介入提供了机会,关键是切入点的选择。在中国艺术品市场体系的众多环节中,可以说拍卖市场是离公开市场最近的一个环节,交易过程相对透明,交易方式相对公开,市场的关注度也最高,资本选择拍卖市场作为切入点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在这个平台上,资本找到了支撑起其前行的两个基本的前提。再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这么集中地选择标示性的艺术家及其经典作品,其实,原因很简单,为了追求流动性与减少市场风险。一是标示性的艺术大家美术史上已有定论,数量有限,价值认知的基础广泛,关注度高,易成为市场的热点与焦点,投入风险自然就小,且流动性会很强;二是标示性大家的经典之作存世稀少且大多流传有序,真假的问题易解决,易成为市场追捧的目标,风险及流动性问题也就不在话下了。剩下的问题也许就是资本应有的逻辑与手法了,进入并义无反顾地追逐,所以,天价一个接一个地产生,气氛也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其实,这都是由于资本对风险的恐惧而产生的避险情绪所造成的。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品拍卖市场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