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古籍收藏(二)之学科篇
古籍之收藏看似复杂深奥,其实较易掌握。只要各位爱好者从心里跨越自己设置的障碍,静心学习一点学科知识,便可大体掌握其中规律。
版本学
古书之诞生,与今不同。唐之前,书多为手写,可曰写本,碑帖等印本可称之拓本(石本、碑本)。中唐发明雕版印刷技术后,书之成便多依赖刻板。因此不同的刻工、用板、用纸,上墨、印刷等工艺之别也成为决定书籍价值高低之重要参考因素。简而言之,一部价值较高的古籍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因素:刻工优、用料精(纸墨等,其中刻板若用的是好木料,加之雕刻精细,用刀讲究,则其本身也可成为独立的艺术品)、讹误少、内容佳,若是又为足本(即无缺少卷册),校雠精良,且为旧本的话,便可称为善本。
源于古籍的诞生特殊性,同本书一般都有很多个版本,如稿本、抄本、刻本、印本、校本等,它们之间的差异很大,价值自然有区别。所以收藏书籍,首先需要了解不同本子之间的异同,找到其中好的本子,才有收藏的价值,故需要掌握基本的版本学知识。以一本书为例,作者写成之后,首先必是稿本,在稿本基础上进行修改后付板、印刷和装订后便成为刻本,又刻书之事成本较高,故当时的文人也流行抄书,即有抄本,随着出版技术的发展,印本也就出现了。就这本书而言,版本之别已经很多,它们之间自然存在字词、用语、脱误等方面的差异,就需要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找出问题并进行修改,以确定最合适的那本,其可称为善本,其他的就是校本,这个过程便是校雠(亦称校勘)。校勘学涉及的内容极其庞杂,此事可留与专家去做,对一般收藏爱好者而言,掌握基本的古汉语知识,可以进行简单的识读,有基本的版本学常识便可。
推荐书籍:毛春翔著《版本学常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11月。
叶德辉著《书林清话》,岳麓书社,1999年4月。
藏书史与目录学
文人对古籍的重视与赏玩,早已有之。自来读书人无有不重视藏书者,故私家藏书在我国历史悠久。清时内府编撰《四库全书》,举全国之力使官方藏书成为保护和留存传统文化的重要力量。无论官私,收藏古籍都是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所以这种行为同时具备收藏和传承二方面含义。
如今我们可见的古籍,大多都被历代藏书家收藏过。这些收藏家对自己收的书,一般都会撰写目录,或记录过目,或品评优劣,或记载趣事,或自叙心得,这些便是目录学所包含的内容。故此,我们需要了解历史上那些著名的藏书大家,包括他们的藏书楼和印鉴,如范钦之天一阁、黄丕烈之士礼居、吴骞之拜经楼、陈鳣之向山阁、朱彝尊之曝书亭、丁丙之八千卷楼等,数目繁多,不可胜举。江浙地区藏书之事极盛,流传下来的东西也是最多。如宋版书也是以杭刻为优,故江南地区可谓藏书事业的重要基地。
推荐书籍:吴晗著《江浙藏书家史略》,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1月。.
叶昌炽著《藏书纪事诗》,王欣夫补正,徐鹏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9月。
张舜徽著《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