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而非见——卢甫圣艺术展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举办
http://www.socang.com 2011-07-20 16:08 来源:雅昌
由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北京美术家协会、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办的“视而非见——卢甫圣艺术展”将于2011年7月23日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展览将会持续至8月1日。
绘画的价值不在于造境,而是在于想象力的复归。
卢辅圣,别署甫圣,浙江东阳人,一九四九年生,现任上海书画出版社社长、总编,朵云轩董事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等职。青年时期就喜爱作诗和绘画。“文革”中开始美术创作,以油画居多。恢复高考后就读浙江美术学院,遂专注中国画创作与中国美术史论研究,著有《天人论》、《书法生态论》、《中国文人画通鉴》等专著。
此次展览通过展出卢甫圣近年来的作品阐释了其“视而非见”的艺术理念。今天的绘画,应该注重于精神性的绘画,需要的沟通方式不是观看,而是观照。是对于画面所引发的精神映射。
今天,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已经丧失了在一个宏观的层面构筑一个观看的世界、以供具有充分的主体自觉之人,在肉身静止的情况下,观看、居游、承载几乎全部的精神性存在的职能,因此,今天的绘画只能在一种碎片化的过程中,去通过局部的放大与极致化来获得一种特殊视角下的精神观照,来获得在日益加快节奏的都市化生存状态中逐渐迷失的精神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事实上不是通过空间的营造来实现的,而恰恰是通过对空间的逃离来实现的。
我们今天的想象力,已经越来越依赖于他人制造的符号与元素、乃至他人提供的视觉逻辑来组建。
绘画的价值,在于揭示那些人们应该看见而未能看见的。
应该看见而未能看见的,就是人们通过绘画,来调动一种视觉想象力,来实现自己观念中的造像。而今天,造像的泛滥使得我们自我造像的能力越来越缺失。换言之,今天的人已经越来越难以画出一个自己从未知道的东西了,同时他们也越来越难以想象有存在于今天爆炸的知识信息所没有涵盖的东西了,于是,知识越爆炸、想象力就越死亡。
因此,绘画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其出路不仅仅是提供一种视觉经验,或者说制造一种具体情境来给人们去填充自己的视觉欲望,而是在于通过消解“造景”、“造境”的努力,提供一种止观的精神境界来唤醒一种精神上的共鸣,通过排空当代的视觉经验的干扰与修辞,来启发一种几乎丧失殆尽的想象力。但是,出于一种对于美术史的认识与绘画性的自觉,卢辅圣的绘画也没有完全倒向消解形象的抽象,而是从材料、语言、形制上保留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性导向的线索与暗示,来启发国人更有对象性的精神境界的追膜。而这一趋势又与绘画本体性诉求的自觉相符合。
卢辅圣的绘画,是对于绘画精神诉求的神秘起源与对于释放想象力的一种绘画本源的返魅。他绘画的价值在于塑造了一个精神高度充足自觉的小世界,同时,能够启发部分同道人在排空自己的视觉经验的沉淀与束缚的基础上,获得一种精神层面的满足与想象力的真正释放。这就是卢辅圣所说的绘画是一种奢侈,奢侈在于还能够滋养自己难能可贵的想象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卢辅圣的绘画,不是一种空间的营造,反而恰恰是一种“去境与返魅”。去境,是消解由具体符号与图像所构筑的视觉世界及其背后庞大的禁锢人的主体性存在的“意底牢结”,返魅,则是对于绘画在本源意义上的对于人的视觉想象力的启发与复归。
卢辅圣自述
绘画是一种奢侈,而且是一种人人都能享受的奢侈。无论对于画家还是观者,它都用最简便的方式,把看不见但又应该看见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可见物,从而弥补造物主给人类留下的缺憾。
到了我们这个时代,前所未有的文化生产规模和文化消费能力,带给了人们太多的奢侈,能享受绘画之奢侈的人反而少了。对于绘画来说,这未始不是件好事,因为只有排除喧嚣与浮华,而植根于真正需要绘画之奢侈的人,它才会将视觉符号升华为活生生的生命状态,才能载负形形色色的心绪、欲念和人生经验,才有希望切入那条确实指向当代、指向此刻因而必然引向未来的历史发展长链。
作为继续享受着绘画奢侈的一员,我是珍惜这份奢侈的。每当抚纸弄笔,披轴展卷之际,那种沉静而肃穆的审美感受,那种通向尘世之外、历史之外、时间与空间之外的超越意识,便油然而生。尽管古人的曲肱饮水或陋巷箪瓢之乐已经一去不返,但在强调反身而诚的中国文化传统尚能依稀回味的今天,保持对绘画的静观通达态度,仍然不算太难。正是基于此,我愿意将自己的奢侈公之于众,与同好们交流共享,并借以享受更多的奢侈。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卢甫圣艺术展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