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华府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主办的“境心当代——海派水墨代表性艺术家新作展”将于7月30日在上海华府艺术空间举行。
此次展览汇集了沪上著名水墨艺术家张桂铭、王劼音、张培成、何曦、蔡广斌、陆春涛近些年来精心创作的四十余幅极具海派风格的水墨作品。观众可以通过这些各具风格的水墨作品,近距离的感受画家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由、率真、灵动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能从中感受到艺术家们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体现出不一样的时代气息与艺术审美精神。
“笔墨”是传统中国画的主要语言,也是时代精神和审美旨趣的载体。“笔墨当随时代”,艺术家在研习传统和吸收外来艺术养分的基础上,通过自身不断的实践来建构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和图式。
张桂铭在挖掘传统色彩简洁、单纯、富丽等特性的同时强调色彩的表现功能,使作品达到一种既立足于自然,又超越于自然的审美高度;王劼音为我们呈现了一种由线条、墨点和色块组成的极具个性化的创新笔墨,深蕴着“混茫圆融”的审美内涵;张培成那种多角度的透视、奇特的构图、主观的色彩、夸张的造型使得他的画面带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性倾向,同时充满了民间艺术的纯朴稚拙和率性;何曦善于以别开生面的艺术形式进行视觉叙事和观念传达,在精心构筑的画面上,用象征性的形象隐喻,揭示他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感知与思辨;蔡广斌以其过人的胆识,颠覆了传统人物画的审美定势,在突出笔墨自身表现价值的同时,再现了现代人特殊的精神和生存状态;陆春涛在强调自由思维的状态下,以自然、率真的笔墨形态,结合当代人的审美心理和需求,为作品注入一股清新的时代气息。
作为当代艺术语境下的新一代海派画家,他们置身于一个艺术语言与观念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的时代,肩负着艺术传承与发展的使命,他们始终站在时代的精神高度,试图超越不同的文化形态,以一种最独特的表达方式将当代的审美情境融入到自身创作的水墨绘画中,以求在不断探寻的道路上建构一套属于自己的笔墨语言和艺术样式,最终实现对传统笔墨精神的当代阐释,并为新海派绘画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血液。
《境心当代——海派水墨代表性艺术家新作展》为进一步促进海派水墨艺术创作的发展以及推动海派艺术理论的研究与探讨提供一个参观、交流的互动平台。据悉,此次展览至8月15日。
相关资料
张桂铭,1939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6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历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刘海粟美术馆执行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主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等。1988年被评聘为国家一级美术师,1998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王劼音,1941年生于上海。196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6年进修于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及维也纳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张培成,1948年生于上海,江苏太仓人。曾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上海市文联委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上海中国画院兼职画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何曦,1960年生于北京,198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上海中国画院一级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委员。
蔡广斌,1963年生于黑龙江,1988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现为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理工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陆春涛,1965年生于上海崇明岛。1984年至1986年就读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美术专业班。现为上海书画院副院长,《美术天地》杂志艺术总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 。
境心当代 前言
水墨,作为一种从中国画内涵中诞生的概念,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历时态与共时态的表现方式不断交织的过程,是一种剪不断的水墨情结汇入后现代文化语境的结果。因此,它既在主观上表现为一种创作主体的现代性焦虑与群体性意识,也在客观上被赋予了民族文化符号的载体和传统文化批判的主体这不无悖谬的双重职责。究竟是在自反而缩的进程中完成一种精神性上的自我升华与本体论上的形态转化,还是在自我解构的过程中走向形式扩张与概念泛化的外向型道路,如何在一种反向的张力中寻找自身的视觉形态、文化立场、价值坐标与精神依托,是所有游离在传统与当代两极之间的水墨画家所必须自我追问的命题。
这种追问的结果,势必会带来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一则是将水墨画视为一个由特定的行动规则和表达方式、特定的学科意识和理性精神、特定的文化品味和人文内涵所引领的话语系统,需要当事人站在前人肩膀上攀援新的高度;再则是把水墨画理解为一种不同于油画、版画、水彩和水粉的媒材构成,一种为中国文化所孕育、为中华民族所擅长的思维与操作方式,因此完全可以不受拘束地站在新的起点上,奔向新的自由和新的可能性。不同的文化立场,决定了不同的行为方式与价值判断。
从这个角度上说,今天这个名为“境心当代”的展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后一种观点在当下文化情境中的具体呈现。当然,此次展览并不是单单从水墨的材料语言和文化概念的层面去把握作品的尺度,从而避免了在形态学上滑向非绘画的水墨艺术。然而,从趣味各异、风格不同、阐释话语与观念体系都存在一定差异的参展艺术家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一条从传统水墨向现代水墨迈进的单向度的运动轨迹,这种轨迹是由展览主题所预设的价值导向所决定的。而如果从参展作品的共性特征来阐述这种趋势的话,那么这个展览则试图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即从一种主要导向自我文化认同与个体意识的精神性存在的视觉图像,转向更多注重一种面向当下形式认同感的情境塑造与有效传播的图式载体,已经成为水墨画探索其当代转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当然,这里所理解的当代,并不是指从观念生成、形式语言到阐释方式都自成体系的当代艺术,而是一种更多地保留了东方式的符号样式与呈现方法的面向当代社会视觉需求的绘画延伸。
对这样一种水墨画倾向进行学术梳理,为我们认识当下水墨画存在的现实情境,提供了一个视野观察的角度。它揭示了一批水墨画家,在传统与当代文化立场的两极之间,既想超越传统,又想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双重心态,以及不同的创作主体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所进行的折冲与努力。这努力,与另一个方向上的,更多强调在本体论和文化本位主义的把握其存在价值的趋势一同构成了今天水墨画所面临的二元互动的现实境遇。如此,境心当代,成为了一个既有待考察又突显当下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