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绘画大师展侧记
http://www.socang.com 2011-07-08 15:56 来源:中国文化报
高大宏伟的威尼斯宫外墙上,砖红底色的“超越传统——中国现代绘画大师展”大型海报悬挂数幅,6位中国绘画大师的作品犹如这座宫殿耀眼的镶嵌物,带来一股异域风情。自6月22日该展在此揭幕以来,每天都能吸引不少观众排队参观。一个世纪、六位大师、百件作品……对于那些熟稔西方油画的欧洲观众来说,吸引他们的,不仅是对越来越强盛的中国的好奇,更是那些超越了时空的艺术作品在异域展场中所具有的“对话”的魅力……
互设展场、营造氛围—— 为“对话”创新形式
馆藏皮影展、馆藏剪纸展……在中国美术馆的众多赴外展览中,“超越传统”展有着独特之处:任伯年、蒋兆和、潘天寿、齐白石、黄宾虹、李可染6位大师的百件作品首次大规模地汇集海外;作为中意双方“互设展场”共识的重要成果,该展将在罗马免费公开展出3个月……中国驻意大利大使丁伟在展览开幕式上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双方互设展览馆的创意,开拓了中意双方文化交流的新形式。”在中国美术馆和意大利方面的积极努力下,这一成果的取得,为展览获得国际影响提供了坚实基础。
纵观整个展览,其在设计和展陈方式上可谓匠心独具:引入中国文化“天圆地方”“方进圆出”的理念,观众从中式花框组成的方门进入,经历过人物、花鸟、山水的作品审美历程后,从框格结构的圆形木门走出,最终投入现实的自然的怀抱。而走进展厅,眼前是经过精心装裱、装框的作品,墙边的中式条案上,有各种大师的画册可供翻阅;木制的盆架上几株绿植与画中的草虫相映衬……中式条案、古典桌椅、木制花架等带有东方元素的物件和绘画作品相得益彰、和谐统一,为营造古典文化氛围发挥了积极作用。带领展览部的工作人员先期赴此地布展的中国美术馆副馆长马书林告诉记者,展览中的这些中式家具,均由中国美术馆从国内运来,它们与在罗马当地购买的数株植物、花卉,共同营造着优美恰当的环境。而为了达到最佳展示效果,在展厅内部光线的调节上,他们也是颇费心思。记者观察到,由于西方建筑的这种结构多用于展示油画,因而室内均采用聚光灯,但每一处光源都由6盏小灯同时组成,这样的照射强度对于中国画来说,就有些刺眼。由于固有的灯光条件无法改变,为了达到理想的光线效果,布展的工作人员最终采取了将聚光灯打向天顶,从而产生较为柔和的慢射光的效果。馆长们亲自指挥,工作人员上百次地左右挪移,最终为每幅画寻找到最佳角度。而在布展过程中,为了让大家了解齐白石的草虫之精微,展览还在画旁精心悬置了小型放大镜;为了保护这些国宝级画作的安全,不惜费尽心力装框、设块等做法更是不胜枚举。
参与设计和布展的中国美术馆修复中心的邓锋告诉记者,现在的展览尤其是对外展览不仅要关注作品本身的内涵,更要营造特定的“场”,使观众能与作品产生真正的互动。此展的两个展厅,一个开阔、一个精致,为了达到最佳效果,去年10月,中国美术馆专门考察展览场地,然后根据展场条件挑选作品,先在国内做好三维构图,再与意方多次沟通。作品到达现场后更是经历了数次微调。“如今,先考察展场,再定作品和设计,这已成为中国美术馆外展的重要思路。”他说。
题材对应、时间暗合—— 为“对话”精选内容
虽然说绘画具有比文字语言更易沟通的优势,但中国艺术的内敛、含蓄的特点与西方绘画艺术是完全不同的,外国观众如何更好地理解,仍然是中国展览赴外展出的难点之一。为此,主办方在每幅作品旁都安排了中、意、英三种语言介绍,其中重要作品还有关于其作者、内容、风格特点的详细介绍。
此外,在整个展览作品的选择上,中国美术馆也十分强调针对性。此次展览按照中国绘画的人物、花鸟、山水题材类型分为3个板块,正与西方古典绘画的人物、风景、静物三大主题相对应,从中既可以看到中西绘画在绘画母题选择上的相似与差异,也可以发现在相似母题背后的不同创作观念、语言特征和审美趣味;而在每一板块内,均以两位大师构成一种比较与参照,既有绘画风格上的延承关系,也呈现各自面对时代性要求的独特创造;作品时间跨度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中后期,也正与西方现代艺术运动的发展阶段相暗合。正是通过这样的多重比较关系,逐步展现大师们如何对待自身传统、对待西方艺术的影响以及怎样勇于超越,以崭新的方式贴近时代、走向现代。
记者看到,由齐白石水墨作品制作而成的动画片循环播出,它们嵌在展厅中的一个古色的中式方桌上,齐氏作品的生活趣味变得可触、可摸、可观。总有意大利观众围站一圈,仔细欣赏着其中的变化。齐白石艺术作品的市场开拓以及国际认知度,也成为主办方布展的重要参考。本次展览不仅展出了齐白石的29件作品,还特地设计了这个视频播出方式,使中国水墨在“动”中展开对话。
在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中重获生机——“对话”的精神启示
意大利文化与遗产活动部遗产开发司司长莱斯卡博士兴致勃勃地参观展览,他指着李可染的《雨过梢色暗》对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达·芬奇看了这幅画一定会很高兴,他就十分讲求画作的层次分明。”来到齐白石的《虾蟹图》前,他说:“中国绘画擅长用简单的形式表达最复杂的内容。”而在中国画《松鹰》前,双方还讨论起了“雄鹰”在两国文化中的特殊意义。
不仅是莱斯卡博士,来自博洛尼亚的一位美术馆馆长对中国绘画的知晓程度也让同行的中国艺术家惊叹。中国文化远赴西方寻求对话,中国艺术能否在此地找到知音?站在当下视点,重新审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绘画转型,传统与现代是贯穿始终的两大命题。可以说,传统与现代实质上是现代性追求过程的一体两面。任伯年等6位艺术大师,正是这一转型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艺术实践主要扎根于中国绘画传统的内部,又或多或少地参照西方文化,进行借鉴和吸收,在东西方的相遇与碰撞中展示出中国绘画现代化道路的线索与脉络。
比如,生活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的蒋兆和吸收从西方传入的素描技法,以写实的精神剖析现实的苦难。潘天寿在中西绘画的理性比较中自觉拉开距离,将花鸟与山水相互结合,通过画面的组合投射出强烈的现代结构意识和明确的秩序感。他以手代笔的指画,促使通晓行为艺术的西方观众去想象中国艺术独立的风格。李可染则以“为祖国山河立传”的雄心,通过写生实践融入西方绘画的表现技法,开拓出一种现代东方表现性、写意的山水画新风,以人性化的手法塑造出新的中国气魄。 正如意大利艺术从古罗马艺术传统开始,在文艺复兴时期创造了具有现代人文精神的艺术高峰,又在对古典艺术体系的反思中走向当代一样,中国绘画也是在延续了近2000年的完整体系后,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变迁中重新获得活力,开始了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努力探索,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们是走向现代的一座座传统丰碑。”范迪安强调,“超越传统”并不意味着否定千年的文化积累,而是心怀敬意、从此出发,在对前代艺术的继承和反抗中完成自己的创造——新的创造又总是蕴含着传统,并不断扩大传统的张力和内涵,这是艺术发展与风格转型的内在规律。他还说:“中意交流不仅要介绍传统,更要沟通当代,探讨当代的困惑和出路,因为我们活在当下。这6位大师就是中国当代文化重要的发展方向。”
中意文化年总协调人乌尔巴尼说:“我十分欣赏此次中国的作品,其艺术的丰富性、生命性,让我看到了作为文化桥梁的艺术的重要性。” 来自罗马大学的意籍艺术史研究者叶星的一口流利的中国话令人感到亲切,她说:“对于拥有同样深厚艺术传统的意大利来说,‘超越传统’展不仅是我们了解东方经典艺术的新起点,也是思考艺术变革和走向的新路径。”的确,超越艺术的边界、距离和差异来进行交流,不仅是展览的主题,更是中意两国互办文化年的重要意义。(记者 严长元)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展览”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