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院线:春风未解冻
http://www.socang.com 2011-07-05 13:08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一个多元化的国际都市,若无艺术影院,可谓文化繁荣中的遗憾。北京如今有了“百老汇电影中心”和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这两家以放映艺术电影为主的基地,却依然不能号称拥有艺术院线。片源不够、不赚钱、很难符合大众娱乐消费习惯等现实,无一不限制着艺术院线在中国的发展
刚刚过去的6月,对于电影迷来说,如同一个节日。来自各地的影迷们,早早买好票,做好观影计划,朝圣般蜂拥至上海。而《皮娜》和修复版《大都会》这样的艺术电影,更是一票难求。要等上一年才能有一次艺术电影的饕餮,对于影迷来说,未免有些太长。如果有固定的艺术院线,影迷就能有更多选择。而纵观全国,专门的艺术影院,也只有香港和北京的“百老汇电影中心”,以及台北的“光点台北电影院”。
“我自己相信,除了主流电影以外,还是有很多其他不同的电影。观众主流很重要,但非主流也同样重要。”创办“百老汇电影中心”的香港安乐电影公司总裁江志强,在上海电影节的产业论坛上曾这样说。他所说的“非主流”电影观众群体数量,最近10年来正逐渐递增。就拿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来说,据市场部经理吴靖介绍,已经有接近6000名会员。
艺术电影的火爆,呼唤更多的艺术院线。但艺术院线仍面临着很多的发展困难,从影评人到专家都认为,艺术院线很难在短期内涌现。
非营利的艺术电影放映
艺术影院对于欧美观众并不陌生。著名的德国的“军火库”电影院和柏林电影节有很密切的合作,而法国的MK2也是人们熟悉的艺术院线。美国和加拿大的艺术院线也很发达,在谷歌地图上搜索艺术影院,能看到密密麻麻的地址,几乎每个州都有。尽管最近这些年由于DVD和网络的兴起,世界范围内的艺术影院受到一定的冲击,但数量上仍然远超中国。
在江志强的记忆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观众只看主流电影。”但他坚信,一个多元化的现代大都市不能只有商业片。1996年7月,江志强在香港油麻地庙街附近开设“百老汇电影中心”,4个影厅每年至少放映50部以上的非主流电影——在寸土寸金的香港,这间一枝独秀的电影中心,可谓艺术电影奢侈的理想之地。
“刚开始很少有人来,生意也很差。经过十几年的经营,现在香港累积了很多非主流的电影观众。”香港“百老汇电影中心”为许多小众的、原本不可能上商业院线的电影提供了舞台,也培养了一万多名热爱艺术电影的忠实会员。
江志强在北京设立“百老汇电影中心”的初衷,与当年在香港的心态如出一辙。“北京作为全球关注的一个地方、一个国际级的城市,不可能没有艺术电影院的,这个太过分了。”他将香港十多年的经验搬到北京来,并对前景十分乐观,“我相信中国的观众除了追求主流以外,还是会追求另类的艺术电影的。”他特别强调要对小众导演多支持,尽管电影业界都在畅想,几年后中国的银幕数将赶上美国,但他认为,“中国的电影内容跟美国没得比。我觉得未来内容不增加很辛苦,观众去电影院是去看电影的,不是去喝可乐的。我们应该多鼓励另类导演。”
北京的“百老汇电影中心”和香港的一样,旁边也有一间库布里克书店。电影院本身也有阅览室,会员享有很多便利:免费租借图书影碟、及时获取信息并参与互动交流活动,影院还会根据会员的意愿选择放映的影片。很多一般商业院线不愿意上映、或者上映时间很短的小众电影,都能在这里得到礼遇。“《碧罗雪山》我们已经放映了3个月了,还将继续放下去。” 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节目与市场推广经理吴靖说。这部小成本电影,只有在这里才有固定的排期,而且还颇受追捧。文艺青年喜爱的彭浩翔拍摄的《志明与春娇》,在这里放映的是粤语版,“是小众电影当中最受欢迎的”。优秀的老电影,也受到影迷的追捧,7月份放映的老电影是李少红拍摄的《血色清晨》,这部命运多舛的电影已多年没有公映。
除了这些放映之外,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还有很多与国外文化机构合作的不同国家的电影展,即将开幕的是摩洛哥电影展。纪录片放映也是长期性的项目,还有扶植青年导演的专门环节。“最受欢迎的还是国家影展,比方说法国电影展、欧盟影展,以及刚刚结束的瑞典影展,都很受北京观众欢迎。”吴靖介绍道。
除了“百老汇电影中心”之外,北京798艺术区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UCCA)也有专门的艺术电影放映项目,常常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拷贝放映。“我们也许没有最舒适的座椅,但有最独特的空间——与UCCA整体空间分享了798工厂特色大烟囱。”UCCA艺术影院主管谢萌开玩笑地说,这里也吸引了众多艺术影迷,“2010年全年观影人数超万人。”UCCA正在进行的是德国电影大师赫尔佐格的纪录片回顾展,以前还曾经举行过雅克·塔蒂回顾展,令影迷印象深刻。
和还会放映一些热门卖座电影的百老汇电影中心相比,UCCA的放映有更加死硬的艺术气息。“我们坚持提供多元选择,以‘独立、经典、先锋’的概念选择影片。‘先锋’系列中涉及的录像艺术(Video Art)、舞蹈电影、实验影像等观众更小众。”谢萌介绍道。更受欢迎的则是“中国独立电影放映、展览艺术家相关纪录片、电影大师回顾展”。侯孝贤为在UCCA展览的刘小东画展《金城小子》监制拍摄的同名纪录片,在谢萌的记忆里,这部纪录片“上映场次最多,观众最多”。
这些艺术电影的票价,比一般的商业大片要便宜。“这个影院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国内青年导演和影片提供放映和实验的平台,力图推动中国电影市场朝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发展。”2009年,北京“百老汇电影中心”创立伊始,江志强曾如此表态。而UCCA的放映也同样是非营利的,收取的费用很少。“我们收取的费用是无法支持基本运营的,但对培养良性运转的放映市场很重要。观众已经习惯看免费的电影,这对放映市场是有害的。”谢萌这样说道。
院线条件还不成熟
尽管有“百老汇电影中心”和UCCA存在,艺术影院的前景却并不那么明朗。
影评人张小北认为:“从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我对中国目前出现专门的艺术院线是悲观的。主要原因还是市场基数不够大,很难支撑起这样一条艺术院线。”而北京电影学院副教授杜庆春的态度更为悲观,“中国现在还谈不上什么艺术院线,一些城市如果有一些差异化放映活动就够可以了。什么都还不成熟。”
以“百老汇电影中心”来说,要做艺术电影放映,片源就存在很大问题。吴靖认为:“无法相对自由地进行选片和做影展的策划是最主要的问题。制约艺术影院发展的最大问题,是有没有足够好的内容来支持它。”而这其中的原因,又来源于现行的进口片配额制度,以及对内容的要求。张小北也指出:“目前影响中国艺术院线的最大问题就是片源不够。本国生产的艺术影片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难以支撑一条院线的正常运营,必须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进。但在目前中国电影的审查和进口政策面前,这一点显然是不现实的。”
“如果谈体制内部的放映,首先还是做好主流院线内部的差异性内容,现在所有影城基本排一样的片子,甚至都只排一两部电影。这个差异市场都没有,就不会有更细分的市场了。除非就是小资文艺青年扎堆的时尚消费化的场所了,对于电影产业没有多大意义。”杜庆春认为,现在的电影市场离能够诞生真正的艺术院线的条件还很远。张小北也认为,艺术院线必须要市场足够大才会出现,“从市场的需求来说,出现一条专门的艺术院线是可能的,因为这是市场足够大之后的细分化,也是市场自己所必需的。”“好电影是没有国界的。”张小北说,“只靠本国电影是无法支持艺术院线的,那也不能被称为艺术院线。”
宏观地来看,艺术院线的处境也说不上良好,“在世界范围内,艺术院线是在衰退的。巴黎的艺术影院很多运营困难,纷纷关门。这和大的文化环境以及人们的消费娱乐习惯改变有关。比如更多年轻人去打电子游戏,阅读或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网络视频的发展,使得人们看片的环境和习惯改变了。对于中国,除了这些问题外,还有艺术教育、政策环境、盗版市场等问题。”谢萌认为,虽然中国目前影院建设成风,“但投资艺术影院,还是需要很大勇气。它不是‘来快钱’的投资。”
但从观众的角度而言,艺术影院还是影迷的梦想。吴靖认为观众群并不是问题,“这群观众一直就有,只是说你要建立好的渠道和提供他们喜欢的内容。”但很多事情,显然不是观众能够左右的,“我们在做市场培育和艺术教育的工作,但更有效的推动肯定是政策和资源上的开放。”谢萌如是说。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电影”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