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尔金大理石雕。原属希腊帕特农神庙,由英国埃尔金勋爵运回英国并得名,1816年由大英博物馆购得,希腊多次索要均遭拒。
5月13日,德国国家文化与媒体事务专员贝恩德·诺伊曼称,德国同意归还土耳其一尊狮身人面像。此文物是德考古学家1915年在土耳其赫梯古都废墟发掘的,百年后流失文物踏上归途。
文物流失 难以计数
近来,类似“归还戏码”频上演。5月9日,法国鲁昂博物馆将毛利人头颅归还新西兰;4月28日,日本将《朝鲜王室仪轨》等1205册古籍归还韩国;3月30日,美国归还秘鲁马丘比丘印加文物;2月19日前后,英国将中世纪弥撒经书归还意大利。2010年,英国归还埃及85箱2.5万件文物,是迄今最大一宗文物归还。
文物原属国积极追索,国际似乎掀起“文物归还热”,但与流失文物相比,仅是沧海一粟。殖民和战争中大规模文物抢劫导致文物流失,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堪称“万国文物汇”。
以埃及文物为例,据统计,大英博物馆藏有数万件至宝,法国卢浮宫有4.5万件,美、德等国的大博物馆都以埃及文物作镇馆之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中国有163万件文物流散在47国218家博物馆,民间藏品是其10倍。
文物追索 长路漫漫
此次德国归还文物,诺伊曼强调是“个例”,不能推而广之。近日,英国通过《大浩劫(丢失艺术品)归还法案》首次归还“二战”时期文物,也不忘强调该法案仅用于“二战”时期文物,唯恐一石激起千层浪,打开文物归还闸门。持有国紧抓不放,文物追索难度大。
另有分析称,归还文物“二等文物”居多,与其说是“归还”不如说“抛弃”。美国布鲁克林博物馆把4500件文物归还哥斯达黎加,归还的多是较廉价的陶器、石器。大都会博物馆把图坦卡蒙法老墓的19件文物归还埃及也如此。而镇馆之宝级别的文物,如柏林博物馆所藏埃及王后纳芙蒂蒂头像,大英博物馆所藏罗塞塔石碑、埃尔金大理石雕等,其归国之旅遥遥无期。
文物归国 任重道远
有一句话是,“要研究中国历史,请到日本去。”此话不无道理,日本保存着难以数计的中国文物。数据显示,流失海外的近3万片甲骨片,日本收藏最多,达1.3万片。文物是文化载体,大量文物流失或造成文化传承断裂,导致历史认知模糊、缺失,故各国追索文物不遗余力。
197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归还各国被掠夺的艺术品》3187号决议,这是联合国首次做出相关决议,迄今已有不少国际公约。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主席哈瓦斯称,“文物属于本民族和国家,无论什么途径获得的别国文物,必须物归原主。”
对国际文物追索也有不同声音。《纽约时报》刊文称,希腊、埃及等国,应平息和停止要求西方博物馆归还文物的行动,“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要担当全球文化的保管人”。文物流失原因多方面,国际公约溯及力和执行力有限,较原属国持有国或许更具主动权。目前,追索文物尚无“法宝”,文物归国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