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夫作品
刘国夫作品
新浪收藏讯 2011年5月21日-6月3日,艺术家刘国夫个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举办,并将于2011年8月28日-9月9日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展览,展览期间还将举办刘国夫个展学术研讨会、新闻发布会等一系列学术活动和研究计划。展览展出的是刘国夫近几年来创作的一系列重要作品。本次展览由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批评家、学者王林先生策划,邀请了贾方舟、陈孝信、高名潞、邓平祥、徐虹、殷双喜、顾丞峰、鲁虹、管郁达、吴鸿、高岭、王端廷、杨卫、杜曦云、鲍栋、段君、崔灿灿、吴蔚、何桂彦、郑娜等活跃于国内的著名艺术批评家、理论家、艺术史学者参与展览相关的学术工作。
刘国夫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其后刘国夫远离现代城市的中心、远离现实的纷扰、远走他乡,四处云游,为其今天的艺术创作积累了丰厚的文化体验和精神品格。同时,在整个80年代的文化背景之中,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最为激荡的新潮美术运动,而刘国夫在初露风头之后,并没有继续沉迷于这种群体性的文化变革,而是潜心的进入个体的研修与整体文化的反思。在20世纪初,刘国夫创作了一批西藏题材的油画,以宗教情结作为隐喻,画家抒写出忧伤而又落寞的心情,恍惚的灵光之下,充满了伤感的诗意。之后,艺术家刘国夫不满于其取得的成绩,继续调整、变革自己的绘画风格和语言观念,从对庸俗世界的个体逃离,转向更为永恒的内心追问,开始了新的艺术语言的探寻之路。其不仅着力于对心灵的描述和抒发,也对日益膨胀的消费主义、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进行了个体的反思。策展人王林先生这样写到“艺术家用低吟的挽歌在追悼一个时代的结束,也在追问逝去历史之于今天的意义”。
刘国夫一直坚持简单、质朴、内心的艺术态度进行艺术创作,在中西方艺术概念的转换中,将个体的生命追问和日常经验相结合,并继续深化绘画语言的纯粹性,体现艺术独立的美学价值和精神形态。在这样的思考和找寻之中,刘国夫近几年来创作了一批以残荷、野草、枯木、荒原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搅动的笔触、浑厚的笔力、空灵的笔意,在对细节反复的琢磨和揣摩过程中,唤醒了对时光的记忆和生命的观照。那些枯荷与荒草,更像是人的暗喻,它显露出生命中的种种困境与抗争,人内心深处精神困惑和现实纠葛。这种揭示并非完全西方意义上的批判,而是带有东方哲学与美学的现代转化,无论是带有书写性的笔触、还是空寂的、悲观的诗化场景,都构成了一种全新的中西文化连接方式,它不仅反映了艺术家对东西文化冲突及融合这一重要问题的思考和深入,也流露出艺术家生于斯、长于斯的自然属性,这种属性自然是东方式的智慧与深邃。
在多元文化和全球共享的现代社会之中,置身于中国历史现实的艺术家刘国夫通过绘画的形式,以自由的精神驰骋于自由的存在方式之中,不断的融入个体的经验,向着精神的深处、文化的永恒性辗转探寻,为今天的当代艺术生发出具有东方文明与气质的异质景观。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正是这种“异景”为我们今天提供了更多的智慧与价值。
“异景”刘国夫个人油画作品展于5月21日下午3点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2层举办开幕酒会,展览持续到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