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恂子为《陈石濑册页》题诗
喻信厚为《陈石濑册页》题词(1942年夏)
上海 金宝山
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陈石濑生前怀旧情愫日浓。他在抗日战争前后的往事历历在目,而其对所收藏的两件名家丹青墨宝常令他感慨万千。
抗战前夜,形势险恶。浙江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潘天寿教授因忙于学校内迁准备工作,离杭州时匆忙中忘了带走自己创作的巨幅山水画、印章和一大批画稿照片。不久,这些珍贵之物被人盗走,流入上海古玩市场。1938年春夏之交,陈石濑在一家古董店看到悬挂于壁上的一幅八尺横披山水画。此画笔墨雄奇,气势磅礴,气韵生动,吸引了陈石濑的视线。近前看题款,眼睛一亮,不禁惊讶:“这是潘天寿先生的画作!”陈与潘天寿、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等国画大师在二十世纪30年代加入“中国画会”,有幸与潘天寿结忘年交,钦慕他的人品、画品。潘氏淡泊名利,从来不愿为售画折腰,拍卖市场上难见其画作,故收藏界对他的画尤为珍视,有人甚至愿出数千块银洋觅求他的一幅精品。陈石濑偶然发现潘天寿的巨幅山水,见物如见故人,喜出望外,急欲买下。当时虽因战乱而使画价猛落,可他囊中羞涩,只好望画兴叹,空手而归。但他仍不死心,对妻子罗霞说:“今天我在古董店看见潘天寿先生的画,那是一幅精妙之作。潘先生为了抗战,共赴国难,舍家忘我,已经随校到内地去了。他是不卖画的,那些画作、印章和画稿照片可能是忘了带走,流入古玩市场的。这些艺术品都很珍贵,我们不能眼看它散失。”妻子通情达理,当晚取出积蓄,又向邻居借了一笔,交给丈夫,她说:“潘先生与你的老师郑午昌是挚友,又是你的忘年交,应该把那些艺术品买下来,好好保存。”次日清晨,陈石濑早早走出家门,急匆匆赶到古董店,购得潘天寿的一幅山水画、4方篆章和所有画稿照片。
1938年秋,陈石濑不愿当日寇顺民,变卖了家具和其他心爱之物,唯留下潘天寿的画、印、画稿照片和自己的画作,随身携带,准备举家东归。临行前,他用印有红花图案的古典丝绸作封面,亲手制作了一本宣纸册页,先后登门拜访郑午昌、汪亚尘、商笙伯、孔小瑜、贺天健、朱屺瞻、来楚生、张恂子等数十位沪上书画界的名人名家,请他们在册页上走笔赠言。这些师长友朋欣然命笔,借此抒怀言志,爱国之情溢于笔端,莫逆之情洒于纸上。令陈石濑最动情的是贺、张、来三位的诗书画杰作。大画家贺天健易动感情,眼含泪水,激情奔放,挥毫泼墨,用大写意笔法,画墨色的土地一角、水亭一座、扁舟一叶,寥寥几笔,组成意义深刻的画卷,又题诗一首:“画到江山剩半壁,残烟破鼠是啼痕,请君莫上高楼看,人在南朝第几村。”山河破碎,痛心疾首,画家在纸上寄托了忧国忧民的深情。清末著名诗人张恂子题诗作书,诗云:“半壁江山欲画难,如烟好梦已惊残,鼓鼙将帅思无尽,瑟瑟商声纸上寒。”国难当头,诗人悲愤万分,丧国之痛刻骨铭心,企盼抗日同仇敌忾,拯救危难中的祖国。书画篆刻家来楚生画南瓜一只,题诗两句:“秋来不用为霖雨,留得闲云养卧龙。”以瓜喻人,把抗日将士比喻“卧龙”,他们得到人民的支持,反映了画家希望军民团结对敌的心愿。
陈石濑将这本册页与潘天寿的画作、印章、画稿照片放在一起,带回故乡浙江黄岩。当年他在浙东游击区举办个人国画作品巡回展,同时展出潘天寿山水画与其他师友题诗作画的册页,以这两件收藏品借花献佛,向参观的民众宣传抗日思想。
1942年夏,日本飞机狂轰滥炸浙东游击区重要城镇。一天,警报响起,参观者一阵惊呼,夺门逃避。陈石濑手携潘天寿画作和另一本册页,避入黄岩大户喻家。晚清名儒“喻榜眼”喻长霖之子、大书家喻信厚与陈石濑的父亲陈厚载熟识。喻信厚关心挚友的后人陈石濑,参观过陈的画展,对他矢志抗日颇有好感。那天警报解除后,陈石濑走出防空洞,请喻信厚在册页上题词。喻翁欣然应允,当即取出笔墨,在陈保存的册页上题“文艺救国”4个大字,款落“尹生仁兄避警过访,以画册嘱题,书此奉答,喻信厚”(陈石濑又名陈尹生)。
抗战胜利后,陈石濑携画返回上海,与当年许多题册页的同道重逢,激动不已,庆幸中国人民打败日寇,收复国土。已受聘为国立艺专校长的潘天寿于1946年从重庆搭机,重返杭州,筹办修复校舍、准备复课等事。一天,他到上海出差时与陈石濑相遇,一见面陈就紧紧握住潘的手,神秘兮兮地说:“潘先生,我送你几份礼物,你一定高兴。”当即如数奉还1938年所购潘氏画作、印章和画稿照片。潘见到散失多年的宝物,惊喜之余连声道谢:“你花的钱,按现价补偿。”陈石濑婉言坚拒,坦诚地说:“君子之交淡如水,重情重义不重财,你的钱我一分也不收。”潘天寿见此,脱口赞道:“你为人诚实,虽喜欢收藏但不贪利,精神可嘉!”又说:“画丢了我可以重画,而印章落入不肖之徒手中,他可以借我的印章造假画,那就要损害收藏者的利益了。”
1948年秋,潘天寿再次赴沪办事,为答谢陈石濑,巧作安排,邀陈石濑一同到老友朱屺瞻家做客。潘天寿提议取“君子之交枯木竹石”之意,由三人联手作画,陈、朱皆赞同:“我们难得见面,今日合作,留画传情,很有意义。”潘天寿是最负盛名的大画家,理应由他唱“主角”,可他一再谦让,请陈石濑率先写竹,他补兰花、枯木,朱屺瞻补石。三人当场在四尺整张宣纸上泼墨挥洒,潘天寿在这幅水墨画上题“小图四友”四字,落款由三人共同署名。画毕,潘天寿如释重负,对朱屺瞻说:“石濑喜收藏,此画由他保存吧。”朱屺瞻虽喜爱丹青,但他虚怀若谷,点头赞同。潘天寿所画的兰花、枯木是他擅长的笔墨,朱屺瞻笔下的石亦精到。许多同道观赏了《小图四友》画作赞不绝口:“珠联璧合,上乘之作。”画商闻讯,纷纷登门拜见陈石濑,有的人愿出高价收购,陈不为所动,婉言谢绝:“这是非卖品,我要永远留作纪念。”
二十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潘天寿、朱屺瞻两位国画大师先后谢世,画作《小图四友》已是文物,成了传世珍品,陈石濑对它格外珍惜,他对子女说:“潘、朱两位老先生都是画坛一代宗师,万不可送出去拍卖,要留下哺育后代。”
笔者曾访问陈石濑,述及文物保护,他说:“一本赠言册页,一幅《小图四友》,是抗日战争的见证,我当不忘国耻,终身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