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拍卖:醉翁意不在酒
http://www.socang.com 2011-04-27 10:58 来源:中国网
今年春节前,在南京举行的一场茅台酒拍卖中,一箱1985年茅台从25万拍到130万。时隔三个月,上个双休,又一场茅台拍卖会上,据说一箱1997年出厂茅台拍出115万的天价,有记者计算,如果买家再加上12%的佣金等费用,最后的价格要达到128.8万元。
“拍卖场上的事,你不要太当真。就那几个人之间相互在倒,你不知道他是不是真成交,是不是交了那么多的佣金。即使你看到了税单,也不能排除作局者花点小钱制造假象,而幕后的利益输送不足为外人道也。当然,每一场拍卖都给场外的接盘者以心理安慰,否则永远是那几个人玩怎么出得了货呢。”一位谙熟此道的圈内人士笑着说。
早些年,东北的煤老板疯炒君子兰的时候,“一草难求”,一根草几十万、一盆草几百万。一如一百多年前,荷兰那场著名的郁金香泡沫中,一枝郁金香能卖78000美元,只要泡沫没有破灭,“每个人都知道暴风雨总有一天会到来,但是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发了大财并把钱藏好以后,暴风雨只会落到邻人的头上。”
长期以来,茅台酒作为国酒的化身,被赋予了太多的神秘感,笼罩着特殊的光环。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最近针对茅台酒是奢侈品的说法,纠正说:“我们努力扩大茅台的产能,能使之成为普通人能消费得起的消费品。”就像时尚一族几千元的手机不嫌贵,为什么几千元的茅台就成了奢侈品了呢?
这两年,我们在对全球金融体系的泡沫进行修复过程中,却酝酿了史无前例的资产泡沫。在全球央行的印钞比赛中,天量货币追逐有限的稀缺资源,央企用近水楼台先得到的资金去竞得一个又一个“地王”,“大胃王”通过海囤土地、推高地价和楼价渔利,资产泡沫的盛宴中,人们各司其职,有人大规模囤资源、囤茅台、拉斐酒,有人通过收集市场上的“流动性”,在炒高价格中混水摸鱼。
一张古画拍出上亿的价格,一套成堂的明代老红木家俱拍出千万,如果真要寻根刨底问个为什么?那只有一种解释,那就是它们都是艺术品,是古董。不是什么艺术品都能成为古董的,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志是不可再生产,数量有限,又经过千百年的大浪淘沙,得以传承并得到历代藏家青睐,古董拍出好价钱,似乎也有道理。艺术品越老越值钱,讲究的是一个稀少,离现在年代越久远,它们越是名贵值钱,理所当然。而艺术品越“年轻”越不值钱,也是客观的事实。因为这些艺术品可以再生产,数量无法预测,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市场的淘汰,没有达到物以稀为贵的程度,所以价值不高,这也是全世界收藏界约定俗成的规则。江苏省国画院著名画家徐善说,1985、1997年的茅台被当作古董来拍,甚至拍出百万的身份,存世量才一二十年的东西就拍出古董价,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只能说明钱多人傻,在一个货币泛滥的年代,有太多的人都愿意参加博傻游戏。
著名收藏家马未都最近说,现在拍卖行已经成为各种造假做局者变现的重要通道,做局越来越普遍,有些局做得非常逼真,就是好莱坞的导演、魔术师也要甘拜下风。一旦你进场入了迷,就会有人来专门拆你的心理防线,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防不胜防。南京一位退休的老教授,闲时经常到一些书画拍卖会上,并对某一类画感兴趣。被“做局者”盯上后,搞了一批他喜欢的东西,在场外的一个“偶然机会”引君入瓮。说拍卖会上多高多高,我们这个朋友是专业藏家,手上有一批货,他要移民海外,海关不给出境,只以市价1/3的价格割爱转让,机会难得。用马未都的话说,“这时候,你只要一贪便宜,自己就把防线拆了”。老教授搬出所有的积蓄买下了这批东西,成交后才发现全是假的,高仿品。上当受骗后才想到,哎呀,当时脑子怎么就不转了,被喷了迷魂香了,其实不是脑子不转了,当时脑子转得特快,就是想着怎么赚大钱,怎么捡漏子了。而所有的做局者都在一个地方下工夫,就是怎么能让你上钩。
但对于投身泡沫中泅渡的人来说,健忘、失忆、侥幸几乎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痼疾,历史的每一次轮回在他们眼里都是崭新而迷人的,因而他们“周期性地患一种狂热病”,企图不用通过辛勤劳动就能赚到大钱,而且踌躇满志,雄心勃勃。结果往往是心甘情愿地、不停地成为新的闹剧和不可测的悲剧的主人公。
茅台酒连续被推上拍卖席,和这些年游资疯炒红木、赌石、狙击农产品、中药材、大宗商品甚至民间的邮币卡一样,是流动性泛滥背景下中国此起彼伏的资产价格泡沫的缩影,在热钱和投机资本的一次次价值发现和一次次的功成身退后,社会往往会为之付出巨大的代价。用马克思的话说,历史的重演,第一次是以悲剧形式出现,第二次则是以闹剧形式出现。
近年来,茅台酒的产能不断扩张,每年以万吨计的酒有被人喝了的,有被有心者收藏了的,而如今更有一二十年的酒被当作古董拍的。茅台酒和红木一样,本是中国的国粹,它们的收藏本来体现一种雅趣,但在流动性泛滥的当下,连这些最能体现文人雅士清趣的一方净土也被烧成一片焦土。而在拍卖的小众市场上,信息失真不对称,监管缺失不易引起注意,买家卖家和上下游间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既容易成为游资设置“伏击圈”的地方,也容易传播错误信息,误导社会,人为助推一些产品价格的上涨。在陈年茅台价格被拍得飞上天的同时,市场上茅台酒的正常供应秩序被打乱,“一瓶难求”的现象至今没有缓解,各种炒作助推各类资产价格的泡沫化程度,加大全社会的经济风险,在物价高企年景诱发人们的心理恐慌,值得决策者重视。
本报记者 陈志龙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茅台”,“拍卖”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