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待秋《秋峦静霁图》(180×90cm)
今年央视“3·15晚会”首次曝光了艺术品鉴定行业的“伪专家”及其开具的“假证书”,节目播出后收藏圈外一片哗然。之所以说“收藏圈外一片哗然”,是因为这种骗局在收藏圈内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更无秘密可言——哪个手里囤着真品的藏家没有收到过“山寨”拍卖公司打来的邀请电话?哪个在网上晒过藏品图片的藏友没有收到过“伪专家”自告奋勇做鉴定的电邮?更有不少入行不深的藏友被骗走大量所谓“鉴定费”和“手续费”。
不同专家“鉴定”结论不同
众所周知,除了一部亟待修改的《文物法》,我国目前尚无一部涉及民间文物鉴定、出售细则的法律法规,这给民间文物的真伪鉴别、继承留传、转卖转让、交换出售等环节留下空白。普通藏友最关切的,首当其冲就是决定所持文物真伪的鉴定这一关——由谁来鉴定?鉴定标准是什么?其实,这两个问题的本质就是“鉴定是否具有权威性”?最近与藏友聊天,听到最多的抱怨不是古董价钱的扬抑,而是同一件藏品不同鉴定师给出的结论大相径庭!一位无锡藏友带着一面铜镜参加了三次“大型鉴宝活动”,得到三个不同结果:秦朝、汉朝和赝品。
一位藏友从海外购回一对“清道光年制掐丝珐琅烛台”,器体硕大端庄,底款、火漆具备,难能可贵的是包装箱里保留着一张1910年3月19日伦敦“宝隆拍卖行”(Bonhams)的成交单据。沪上某艺术品公司闻讯前来征集拍品,两位专家拿着放大镜“鉴”了40多分钟,给出的结论是“民仿”。稍具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民国元年为1912年,烛台上次成交已是1910年,本末岂能倒置之?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当该藏友把那张1910年的交割单请“专家”过目时,两位先生竟然对“宝隆”这家已有200多年历史的英国著名艺术品拍卖行一无所知!
事实上,伪专家手里的“鉴定证书”根本不是严肃、公正的结论,而是水涨船高的商品。某古董商携一件高仿青花梅瓶找到某“专家”,要求为梅瓶开具一张身份证,得到的答复是——五千元包晚清,八千元包清早期,一万元可以断代到明朝!
藏品被高估要清醒
有需才有供,艺术品市场之所以“伪专家”泛滥,一方面反映了藏友对专家的盲目信赖,另一方面反映了收藏界日益增长的急功近利恶习。过去我们常说,收藏文玩有“三益”:怡情、广识和增值;而现在,有几人能静下心来脚踏实地解读藏品身上的历史密码?恐怕绝大多数藏友都是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来趟这深水,怡情、广识早已抛在脑后。但世间事往往难遂人意——一旦两眼紧盯“利”字,上当受骗的时候也就到了。
如何避开专门骗钱的“伪专家”和“山寨”艺术品公司呢?说难也难,说简也简——难在清醒,简在拒绝!所谓清醒,是当“伪专家”为你的藏品鉴定出一个高得离谱价格时,一定要清醒,冷静想一下:一个月前三千元钱买来的民国老砚,凭什么作出十万元的估价?拣漏只是个传说,商品社会的规则是一分钱一分货。所谓拒绝,不要参加杂七杂八的“免费鉴定会”之类活动,凡忽悠交钱的项目一概拒绝,是为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