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收藏网    [ 登录 ]    [ 免费注册 ] 提建议 帮助中心 文字年代查询库 收藏夹 首页
藏家谈古董淘宝之雅趣
http://www.socang.com   2011-02-18 14:03   来源:北京日报

  我非藏家,存点儿什么纯属搂草打兔子,遇有喜欢的捎带着收上一件,至今不过好画三五张,奇石七八块,外加两把破壶。

  壶是朋友送的紫砂壶,没残,说“破”是一位书法家同事给出的评价,如今,上不了台面的一般藏品难免遭此一击。另一位收藏家同事见了则搁下一句“三千我收了”,听我一笑立马追加一千,知道我不会卖同样一笑。尽管如此,在那位书法家嘴里壶还是“破”东西,原因很简单:一是款不全,有名(章)无姓(章);二是款不正,壶盖里打的是“湘君”,壶底下敲的是“中国宜兴”。为了证明这个碴口缺的有道理,我举出当年老画家为响应出口创汇的号召,五分钱画一张书签不说,还心甘情愿不落名款。多年前,我在老画家吴广泉先生家里见过几张,那位收藏家也曾以极低的价格淘到过一批包括两张偶然署上“王雪涛”字样的书签画,王雪涛家人一见便认了出来。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宜兴紫砂名家多在紫砂工艺厂工作,壶做得再好也属于产品,后来才被允许在壶盖里悄悄钤方名章,姓什么自己知道就行了。一位宜兴紫砂名家告诉我,当时能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壶盖里就蛮开心了。

  我喜欢淘宝,三十年前在南京雨花台买雨花石,那时候的雨花石好看也便宜,尽管如此,我还是乐于埋头在五分钱一块的大盆里找乐,总觉得自己发现的好才有意思。便宜不等于淘不到好东西,我有一块“无女不成梅”的梅花石就是这么得来的。说到“破”,正是百姓收藏的一大特点,破家值万贯,越破越舍不得扔,历史上不少有价值的文物因而得以幸存。比如和氏璧,一块石头先是破到能让献宝者丢掉双腿,后来珍贵到价值连城,凭什么?凭的就是卞和看破石皮的一双慧眼,“破”有所值,值就值在其中可发掘价值这一点上。再说那把署名“湘君”的紫砂壶,除上述历史原因造成的名不全、款不正的特殊现象,我更看重一般认证以外的作者特点和创作个性,然后再与其具体作品进行投影式的叠加比对,如这把“湘君”壶,其光器观之水清无痕,抚之丝柔绸滑,壶盖因作者独创的花状云纹所产生出祥云转日的生动,绝非他人所能仿制得了的。经过一段时间反复研究,壶还是这把壶,我却多了不少对紫砂壶的认知和鉴赏名家壶的自我视角。

  收藏究竟是个什么概念,我以为会收会藏还要会品,否则难以成家。相比那些动辄百万千万乃至上亿的好东西,“破”玩意的好处在于随便怎么玩都行,用不着掖着藏着,用不着当祖宗供着,更用不着弄得连自己一年都难得瞅上几眼。能玩出多少意想不到就有多大的乐儿,你想想,原本不值钱的石头发现是奇石,没有名的紫砂壶竟然出自名家之手,不曾记载的黑皮玉原来是远古遗物等等,还没意思吗?!其实,“破”玩意的好处还在于谁都玩得起,能捡漏能淘宝也能玩出眼光和学问,即便玩砸了亦无大损。至于现今流行的那种用钱买收藏的趸货行为,不仅失去了从破玩到好的品藏体验,还有作为一个收藏家所能够享受到的全部乐趣。

  只收不玩那是藏家,真正的收藏家应该是知收懂藏的品藏家,至少我是这么认为。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古董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黄花梨官皮箱赏析(图) 黄花梨官皮箱赏析(图) 李渐明中国画作品展暨作品集首发式杭州举行 李渐明中国画作品展暨作品集首发式杭州举行 花花世界——孙良、陆春涛作品展(组图) 花花世界——孙良、陆春涛作品展(组图) 七十二状元扇的启示(图) 七十二状元扇的启示(图) 世界最大的串珠画《清明上河图》(图) 世界最大的串珠画《清明上河图》(图) 郑板桥巨幅精品领衔匡时“扬州画派”书画专场(图) 郑板桥巨幅精品领衔匡时“扬州画派”书画专场(图) 春风拂动 春风拂动 艺术商城——2011浙江艺术名家联展亮相义乌文博会(组图) 谢海在上海滩为王赞画展吆喝 谢海在上海滩为王赞画展吆喝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