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杰,1917年8月生于四川绵阳,1940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科,师从吕凤子、潘天寿、陈之佛、李可染等大家学习中国画。1944年,在观看了张大千、王子云等人在重庆举办的“敦煌壁画临摹展”和“西北风情写生展”后,遂产生了到敦煌研究民族绘画艺术传统的意愿。1946年9月,段文杰到达敦煌莫高窟,开始了一生的敦煌艺术保护、研究的事业。1950年后,历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组组长、代理所长、副研究员。1980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副所长。1982年4月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4年任敦煌研究院院长。2007年,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国家文物局授予“敦煌文物和艺术保护研究终身成就奖”。
南都讯 记者李昶伟 发自北京 敦煌研究院网1月22日对外公布消息,著名敦煌学家、原敦煌研究院院长段文杰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月21日17时在兰州逝世,享年95岁。记者从敦煌研究院网站看到,为纪念这位献身敦煌事业六十年的“莫高窟人”,网站所有页面已呈黑白两色哀悼。
“我守卫在莫高窟近半个世纪”
“对于段先生来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主持敦煌研究院工作,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敦煌学的发展,使敦煌这个边远地区的小城为世界所瞩目,是他人生最辉煌的一页。然而,我却常常为他在上世纪40至50年代的艰苦日子所感动。那个时代,没有电,没有自来水,生活极端艰难,他却临摹了大量的敦煌壁画,现在看来,那个时代的临摹品都达到很高的水准,是今天学习敦煌画的范本。”现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告诉南都记者。
段文杰曾经说,“我守卫在莫高窟近半个世纪,我临摹了一辈子,但我深感临摹之不易,因为它是一门学问。”作为敦煌壁画临摹学的奠基者之一,段文杰从事了30多年敦煌壁画的修复和临摹工作。
从1946年开始,段文杰共临摹各洞窟不同时期的壁画340多幅,面积达140多平方米,在敦煌莫高窟个人临摹史上创下了第一。这个数量在壁画临摹领域迄今仍难以有人企及。敦煌壁画中代表性的《都督夫人礼佛图》、《各国王子举哀图》等本已残损的历史佳作都是出自段文杰之手。
将敦煌事业推上了新的平台
樊锦诗评价说,段文杰是敦煌艺术研究集大成者。1998年,由季羡林担任主编、段文杰等任副主编,编撰的240万字的《敦煌学大辞典》出版。汇集了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的100余位权威学者,历时10余年,数易其稿,涵盖了敦煌学的所有方面。
“常先生(常书鸿)在新中国建立前后,为莫高窟做了大量的开拓性、奠基性工作,段先生则将敦煌事业极大地推上了一个新的平台。”樊锦诗如此评价段文杰的工作。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段文杰在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期间,敦煌文物保护由以往的抢救性修复、维护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预防性的科学保护的新阶段,敦煌研究院的人才和经验也在全国其它石窟和遗址的保护中发挥了作用。
1981年,段文杰主持创办了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刊物《敦煌研究》,主持并与日本合作出版了《中国石窟·敦煌壁画》和《敦煌彩塑》,对敦煌艺术做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先后主持举办了1985年、1987年、1990年、1994年四届敦煌学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促进了中国敦煌学的长足进步,为改变敦煌学研究在国内、国外的落后局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晚年的段文杰居住在兰州,但他曾经说过,敦煌的一切他是那么熟悉,以致在入睡之后,还不时梦见自己置身于三危山下的鸣沙山中、或者莫高窟的大小洞窟里。如今,这位守护敦煌半个多世纪的老人,永远长眠在了这片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