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有没有兴趣在陶瓷上画两笔呢?很简单,去董陶窑就可以,它就在大兴区。比如崔永元先生,就去那玩过,在陶瓷上留下了“实话实说”四个字。当然,这样的窑厂在通州等区县也有。
在这个窑口已经不再重要的年代,陶瓷制作的门槛降低了不少,这给予了许多人创作陶瓷的可能性。要是你是个画家或书法家,那就更好了,或许能从陶瓷上找到新的灵感。再说,这陶瓷可是能保存好几百年,比书画保存容易。
要知道,在京城,艺术家群体不少,但大家却很少玩过陶瓷,把它过于神圣化了。再加上去一趟主要产区太远,所以消退了好多人的热情。实际上,这种载体形式的转变并不太难,需要更多的是耐心,收获的也是耐心。书法家杜宪章来董陶窑后,就尝试把金刚经写上了陶瓷。由于对料性不掌握,杜先生起初觉得很困难。特别是下笔,需要恰如其分,油多了要溅开,油少了就拉不动笔。写满两个大瓷瓶,杜先生花了七八天时间,这可比他写书法耗时间多了。但他认为,写书法有时还很盲目和随便,但写陶瓷却不敢丝毫怠慢。
更神奇的是,在写多了陶瓷后,一般来说再写书法时会更顺手。这就像写钢笔字和写毛笔字一样,当写多了毛笔字,写钢笔字时就更顺了。而在尝到甜头后,你就会更加喜欢创作陶瓷。
画家也是如此。画家晁谷来到董家窑创作了几次后,厂里的工匠如此评价他的技艺:像画了十年八年的。其实,他也只画过几次而已。第一次时,他还只是个“小学生”,小鸟画得很不像样,比起自己的画作差远了。没想到,几次下来,他的水平就攀升为了“大学生”。
在董家窑,收获更多的是情感层面的满足。不可忽视的是,陶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形式,全世界都认可它为重要的中国符号。如果能随意创作出一个陶瓷作品,艺术家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成就感,这种体会跟书画还有所不同。毕竟,陶瓷是火的艺术,画好后,烧制还要看天时地利,不一定就和你的想象一样。比如,董家窑就有几个“天作之合”。一个是瓶口歪了,结果却有不平衡的美感;有两个瓷瓶黏在了一起,干脆就来个“永不分离”的造型。
创作陶瓷也可以是艺术家们交往的方式。做个笔筒、杯子什么的,可以自己享用,也可以赠予朋友,比许多礼物都显得更为高雅,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董陶窑的主人董宁就认为,陶瓷厂应该成为一个大舞台,供人们同台演出。的确,这里可以看到许多不同流派的艺术风格。其中较一致的是,创作者大多都是半路出家。他们不是工艺美术大师,也不会有固定的风格,当然也不会有太多束缚。
有朋友已经向董宁建议,将分店开到宋庄去,因为那里有好多想要尝试陶瓷创作的当代艺术家。可以想象,今后沿着这样的思路,京城喜欢陶瓷艺术的人会有更便捷的途径接触陶瓷,陶瓷创作的可能性将进一步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