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篆刻艺术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图)
http://www.socang.com   2011-01-12 10:20   来源:新浪收藏

当代印章(材质:寿山石)

夺得天工 齐白石

  中国篆刻艺术是以石材为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技艺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古代印章是行使和授受国家机构权力、证明个人身份的凭信物,其制作多由工匠采用金属铸造和凿制而成,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公元十三世纪之后,艺术家开始选用石材代替金属并亲自动手刻制印章。这一技艺的改变,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从而使之逐渐发展,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篆刻艺术。篆刻家在继承前辈优秀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出现了自明清以来的皖派、浙派以至今日多种流派和风格,文彭(1498-1573)、丁敬(1695-1765)、邓石如(1743-1805)、吴让之(1799-1870)、赵之谦(1829-1884)、吴昌硕(1844-1927)、黄牧甫(1849-1908)、齐白石(1863-1957)以及当代的刘江(1926-)、韩天衡(1940-)等古今诸多篆刻艺术大师,将这门古老弥新的传统艺术一直传承、发展并创造至今。

  篆刻材料主要采用叶蜡石一类的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等。其主要工具是刻刀、印床、印泥、毛笔、宣纸等。主要工艺流程有设计印稿、上石、镌石、钤印、刻款、拓款等。上石的书法功底、巧妙的布局能力,精湛娴熟的刀功,共同构成篆刻艺术的技艺内涵。

  篆刻艺术有着鲜明的特色。借用锲刻古代文字的方式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中虚实相生、阴阳合一的审美取向,具有抽象和神奇之美是其最重要的特色。印章中的分朱布白、阴文和阳文以及汉字抽象的线条,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表达得妙不可言。融多种传统文化底蕴于一身、方寸之中表现大千世界是篆刻艺术的又一个特征。篆刻作者要在很小的尺寸中表现中国的诗、书、画以及构成学等多种内容,并需要真实、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学养,还要追求布局和刀法的精微妙趣。篆刻作品是人文精神与大自然结合的产物,是天然石材、精制钮雕和篆刻技艺“三美合一”的集中体现。

  篆刻艺术有着重要的文化和社会功能。它是篆刻家品格、思想和情感的表达方式。由于篆刻艺术集史学、文学、美学、训诂学和文字学于一身,它又是修身养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人际交往和学术及艺术交流的有效方式。随着汉文化的传播,篆刻艺术逐渐流传到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对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起着重要的作用。篆刻艺术作品有着审美和收藏价值以及对人物和书画作品的凭信作用和品鉴作用,如姓名章、收藏章等。在中国书画中,印章兼具审美价值和鉴藏用途及款识用途。

  2009年9月,“中国篆刻艺术”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篆刻艺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呈现出了新的风貌,它不仅用于艺术欣赏,也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应用,如用在茶壶、瓷器、电话磁卡、邮票、雕塑、建筑和广告标识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徽标“中国印”就是篆刻艺术形式。2008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主办、中国篆刻艺术院承办的在北京中华世纪坛和国家大剧院分别举办的“金石永寿――第一届中国寿山石篆刻艺术展”以及2009年在恭王府举办的“江山多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篆刻艺术精品展、中日篆刻艺术展”、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世博文化中心举办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篆刻艺术精品展”,以其新颖、独特的展览方式和鲜明、超前的审美视角将中国的篆刻艺术带入一个“中国印”的新时代。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篆刻艺术院常务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篆刻”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负责人、申遗文本撰稿人)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黄花梨官皮箱赏析(图) 黄花梨官皮箱赏析(图) 李渐明中国画作品展暨作品集首发式杭州举行 李渐明中国画作品展暨作品集首发式杭州举行 花花世界——孙良、陆春涛作品展(组图) 花花世界——孙良、陆春涛作品展(组图) 七十二状元扇的启示(图) 七十二状元扇的启示(图) 世界最大的串珠画《清明上河图》(图) 世界最大的串珠画《清明上河图》(图) 郑板桥巨幅精品领衔匡时“扬州画派”书画专场(图) 郑板桥巨幅精品领衔匡时“扬州画派”书画专场(图) 春风拂动 春风拂动 艺术商城——2011浙江艺术名家联展亮相义乌文博会(组图) 谢海在上海滩为王赞画展吆喝 谢海在上海滩为王赞画展吆喝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