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收录名人手稿 号召公众积极参与
http://www.socang.com   2011-01-04 12:3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也许你对托马斯·杰弗逊起草的美国《独立宣言》十分熟悉,也许你能说出英国著名哲学家边沁“功利主义哲学”的若干名言,但你可能从没看过记载这些珍贵文字资料的原始手稿。数百年来,它们一直静静地躺在博物馆中,在专业学者的编辑室里蒙上了厚厚的灰尘,等待有人将其完整地转录出来,从模糊难辨的手写书稿,变成清晰可读的印刷图书。现在,你也可以成为文稿转录工作的参与者之一。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英美历史文献研究者正在思索手稿处理的新方式——让普通公众参与进来,共同转录历史名人的原始手稿。

  转录手稿费时又费力

  将字迹潦草的名人手稿逐字打出来,实在是一项复杂辛苦的工作。这些人在文思泉涌的时候,通常顾不上漂亮的书法和规整的排版。例如,边沁就喜欢在旧书信稿的字里行间写新文章,让文稿转录起来相当困难。传统上,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稿是不向公众开放的,除了博物馆里展出的很小一部分外,大多数原稿限定于极少数的人文研究学者,而聘请专家辨认手稿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

  也正因如此,众多历史手稿的转录工作效率极低。美国从1943年开始转录托马斯·杰弗逊的手稿,但专家预计全部转录工作恐怕要到2025年才能最终完成。而对美国第四任总统詹姆斯·麦迪逊手稿的转录,历经半个世纪仍有一半未转录出版。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自50多年前开始转录启蒙时期哲学家杰里米·边沁的手稿以来,迄今也只出版了27卷著作——连其全部70部著作的一半都没有,远远少于人们的预期。为了加快历史名人手稿的系统转录,英美研究学者开始考虑借助群众的力量来办事——将手稿扫描后放到网上“招标”,召集普通公众共同参与收录工作。

  号召公众积极参与

  “大众的集合之力产生的效果令人震惊!”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历史学家莎朗·莱昂这样说道。她和同事们正在进行1784年至1800年间美国国家档案的转录工作。在整理了12年后,仍有5.5万份未公开文档等待辨认编辑。莱昂计划从今年1月开始,把扫描的文档放到网上,动员学者、学生、史学爱好者和谱系学家等共同参与转录工作。日前,莱昂刚刚得到了美国全国人文科学基金会的准许,设计一种免费数字工具插件,该工具可以让任何一个图书馆和资料库向公众开放手稿转录工作。

  从去年秋天开始,英国《边沁全集》书稿的编辑们就打起了公众的主意。他们邀请任何对书稿转录有兴趣的人充当志愿者,转录存放于伦敦大学学院里未出版的边沁手稿。承包业务实施4个月以来,已有350位注册用户制作出435个电子转录文档,占需要转录文档的近22%。在由编辑们检查更正后,文档将被收录于全集中付印出版。有人指出,作为数字技术带来的人文科学研究革命,这项实验能将文稿转录工期缩短数年甚至数十年,大大提高了人文科学研究的效率。同时,还能让更多人一睹这些珍贵手稿的风采,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

  纽约美德加艾维斯学院图书馆馆长卡伦·梅森也参与转录了边沁的一部分手稿,她将自己对该项目的参与形容为“对学术性社团的服务”。“我不是研究边沁的学者,但我对历史很感兴趣,所以看着这些有作者删改笔记的手稿,从中观察一个伟大哲学家的思考轨迹,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提倡承包的莱昂认为,让普罗大众有机会接触到国家的文化遗产,是这一方法最有价值之所在。美国国家历史出版记录委员会前任行政主管麦克斯·埃文斯说,他长期以来一直呼吁使用数字技术,例如将扫描过后的原稿放在网上,以此作为一种扩大公众接触面的途径,避免国家文化遗产被局限在少数学者编辑室的书架上。

  业余研究者需要专业指导

  虽然召集普通人转录名人历史手稿受到不少学者的欢迎,但仍有相当数量的文献编辑对这项承包业务相当抵制。很多学者认为,这项业务会让专业研究者和业余研究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亚伯拉罕·林肯的手稿编辑主管丹尼尔·斯托厄尔说,他的团队曾试过雇佣非学术背景的转录者,但他们的转录差错非常多。“我们反而花费了更多时间和费用来纠错,几乎等于从头开始!”

  在林肯诞辰200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伊利诺伊大学美国超级计算机应用中心曾尝试承包转录手稿,将数以千计未公开发表过的林肯书信文案放到网上供公众辨认打印,但最终由于错误太多、质量低下,收回的文稿最终还是被抛弃。斯托厄尔说,他预计林肯剩下的手稿转录工作还需要10年至15年完成。谈及像《边沁全集》这样的项目利用志愿者转录是否会取得满意效果时,他说:“我对此感到十分怀疑。”

  确实,要转录那些年代久远、字迹又难辨认的手稿,对完全业余的研究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边沁全集》项目的参与者被给予了一份详细的指导方案,告诉他们如何删除、添加、做注解、写标题,以及其他一些需要注意的文字处理方法。虽然这使工作的进展不如预期的那样高效,但参与者可以按照主题或者文档的难易程度选择转录的内容。莱昂认为,公众参与肯定无法避免一些文字上的错误,不过她说:“我们并不是要追求完美,而是追求阶段性的进步,这和仅仅把文档数字化的目标不完全相同。为什么在正式出版之前,普通民众无缘亲眼见一见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呢?他们有参与这项伟大工程的权利!”(李鹤琳 编译)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相关新闻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黄花梨官皮箱赏析(图) 黄花梨官皮箱赏析(图) 李渐明中国画作品展暨作品集首发式杭州举行 李渐明中国画作品展暨作品集首发式杭州举行 花花世界——孙良、陆春涛作品展(组图) 花花世界——孙良、陆春涛作品展(组图) 七十二状元扇的启示(图) 七十二状元扇的启示(图) 世界最大的串珠画《清明上河图》(图) 世界最大的串珠画《清明上河图》(图) 郑板桥巨幅精品领衔匡时“扬州画派”书画专场(图) 郑板桥巨幅精品领衔匡时“扬州画派”书画专场(图) 春风拂动 春风拂动 艺术商城——2011浙江艺术名家联展亮相义乌文博会(组图) 谢海在上海滩为王赞画展吆喝 谢海在上海滩为王赞画展吆喝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