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内简陋的公厕,卫生状况堪忧。
它是建于清末的民居,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曾让它备受瞩目
经历近百年风雨洗礼,它悄然走向没落,18户人家蜗居在此
它入选广州文物保护单位,专家建议加以整修恢复原貌
与不远处人声鼎沸的上下九商业区相比,宝华正中约的巷道却是一番静谧景象。由宝华路转入巷内,两旁多是旧式民居。往巷内一路步行,商业区的喧嚣声渐渐沉寂下来,入选广州文物保护单位的宝华正中约40、42号民居便坐落于此。这座曾堪称西关大屋与西式小洋楼综合设计的典范之作,经历了百年风雨之后,如今,这座清末民居屋前门可罗雀,在深巷中显得有些寂寥。
探访 中西合璧的清末民居
宝华正中约40、42号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初,来自西方新艺术运动中的铁艺造型的防盗铁枝外窗、彩色玻璃槛窗……都是这座民居的特色,这里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融会贯通,使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可谓是中西综合设计的典范之作。
宝华正中约40、42号民居始建于清末民初,由当时六二三路的米粮大商张荫援所建。建筑平面呈长方形,总面宽23.37米,总进深27.4米,占地面积为640.3平方米。
这座三间三进砖混结构的两层楼房,是现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三开间建筑。“这座民居前部是西关大屋,后部是西方殖民地式的建筑。它们之间是院子,现在用木结构屋顶遮盖院子,估计是在不同时间先后建造的。”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介绍说。 这座民居将中西方的建筑风格融会贯通,使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首先是沿街的外立面,其一层建有四个对称的防盗铁枝外窗,图案融合了矩形、圆形、正方形等常规形状布局,呈现出微妙的动感。据汤国华介绍,这些图案是来自西方新艺术运动中的铁艺造型。二层则为中国传统的彩色玻璃槛窗,其上的蓝色玻璃仍然十分醒目。外墙规格较大的水磨青砖和不足一米高的石脚墙,在巷道里散发出浓郁的清末建筑的气息。这座居民楼堪称西关大屋与西式小洋楼综合设计的典范之作。 汤国华在考察这座民居时发现,二楼的地板上还保留有一些进口的彩色水泥花街砖。这些水泥砖虽然还能清晰地辨明颜色和图案,但已经褪去了昔日的光泽。楼梯的修缮木栏杆为西式建筑风格,如今也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被称为西关大屋“门前三件”的趟栊、脚门、板门,现在也只剩下有些发白的板门和趟栊。“外墙的屋檐处挑出部分是由水泥砌成,这与传统西关大屋的砖瓦屋顶有所区别。”汤国华解释道,“这间民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关大屋,严格来说算是西关大屋的延伸。”
现状 小民居容纳18户人家
住在这座民居的老人介绍,这里共有18户人家,一半是房屋所有者自己居住,一半是出租给外人。走入其内,生活用品、杂物凌乱地堆放在公共空间内,旧时那辉煌的景象已无迹可寻,只剩下为生活而奋斗的居民的身影。
步入民居,木椅、纸箱、鞋架、自行车等废弃物品成堆地搁置在首层的门厅中,天花板上牵引入户的电线也被充分利用为晾衣绳。民居的内部间隔是参照西关大屋与小洋楼布局设计的,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但如今走入其内,扶梯、衣服、木板等杂物凌乱地堆放在公共空间内,显得杂乱不堪,显示着这座民居的日渐衰败。
郑荣娇老人在这座民居中居住已有11年。据她介绍,这座民居上下两层共有18户人家,一半是出租给外人,一半是房屋所有者自己居住。她现在居住的房间则是退休前广东省百货公司分配的宿舍,房间约10多平方米,光线昏暗。郑荣娇的门上里里外外上了两三道锁。她的口中一直重复着:“这里住的人太复杂了,一定要小心。”
据汤国华介绍,所谓“房中房”现象普遍存在于广州许多旧式大屋内。“现在这些民居被分隔、多处加建,对室内的采光、通风和居住环境都不利。建筑的墙体都有一定程度的承载力,民居里加建的部分会增加墙体的重量,这对建筑的安全也是不利的。”
民居的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两层民居共18户人家,仅有6个公厕,平时也没有专人打扫卫生,昏暗而闭塞的房子里熏着一股臭味。拖把、扫帚、雨伞和瓶瓶罐罐等被人随意弃置在楼梯和楼道里,每家每户都装上了防盗门。走在二层楼道上,常常能听到房间内传来的狗吠声,似是在警醒外来人不得随意入内。
对策 整修刻不容缓
“这种近百年的古老大屋要经常保养维护,三年一小修,十年一中修,三十年一大修。”汤国华认为,现在宝华正中约40、42号民居正是到了该进行大修的时候。
现今,多处西关建筑都面临着被拆迁的命运,不少曾在大屋中居住过的老广州人对此感到十分无奈。对将原有的西关大屋拆除并在原土地上建造高层楼房的做法,汤国华表示反对。“这会将街道格局全部改变。”汤国华表示,西关大屋就算没有空调也非常阴凉,这是一种“生态建筑”,这对现代建筑是具有启迪作用的。
昔日的宝华正中约风景旖丽怡人,河网纵横,利于红船出入,造就粤剧艺术在该街的兴盛与蓬勃发展,其人文文化亦以粤剧、粤曲见称。汤国华感慨道:“早前这一带的历史环境与现在相比已经大大改变,附近的逢源社区原有不少粤剧名人故居,如果再不保护这一带和恩宁路的历史建筑和环境,不久将难寻粤剧名人故居和西关风情。”
如何保护民居,汤国华提出几点建议:首先,必须由政府出面摸清“家底”。西关地区现在到底还有多少旧式大屋?这些大屋的产权关系、建筑损坏状况及保留原状情况如何?这都需要仔细了解。然后,确定保护建筑的名单,将特别优秀的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其他认定为“历史建筑”,分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保护和利用。对于这座民居的具体保护措施,汤国华表示,“如果拆除内部后来加建的地方,估计还能恢复民居当时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