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收藏市场日渐火热。然而,随着各种拍卖会屡屡拍出“天价”,假冒伪劣文物也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公众面前。在收藏界,买到赝品并不罕见,但买到赝品后维权却是罕见的事情。囿于“宁愿吃亏不能丢人”的行规和法律不健全,收藏者高价买到赝品,“挽回损失”的办法只能是再伺机转手,这也导致赝品在收藏者手中传来传去恶性循环。
“市面上九成古董是赝品”
3月2日下午,在青岛昌乐路文化市场,有不少卖古董的商家,也有不少人在这里寻宝,于大爷就是其中之一。
于大爷去年退休之后就迷上了收藏,经常到昌乐路转转。“我现在刚刚入行,还不怎么买,就是看看。”于大爷告诉记者,他也曾经买过一个瓷瓶,“花了两千多”,据商家说是明代的,他也看不出来。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入行的山东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苏义才告诉记者,现在市面上流通的古董,百分之九十是赝品。“不敢说是百分之九十七八,但百分之九十都是假的。”苏义才认为,许多赝品,光从价格上就可以看出,“宋代官窑的瓶子,几千块钱就想买个真的,想得也太美了。”
苏义才表示,现在很多人买这种“便宜货”,一般是抱着“捡漏”的心态,“哪有那么多‘漏’捡,要是随随便便花几千块钱就能捡到漏的话,要这些专家干什么?”苏义才告诉记者,他曾见过青岛不少收藏者花几十万元就买了一屋子的所谓古代瓷器或一屋子的青铜器,“我都不用看,光听听价格就知道里面几乎没有真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苏义才刚刚入行时,还能低价买到真货。苏义才说,现在造假技术那么发达,几乎不可能用低价买到真货了。“以前是宝贝当垃圾卖,现在是垃圾当宝贝卖。”
落槌成交无法保证真伪
对文物及收藏颇有研究的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老师陈杰告诉记者,现在收藏者藏品的来源主要有三种:除了上面提到的从古董商那里购买,从其他收藏者那里买或者与之交换,还有一种是从拍卖行竞拍。
苏义才告诉记者,一般刚入行不久的会从古董商那里购买,这种情况下最容易买到赝品。如果是从一些大的拍卖行竞拍,赝品会比较少,品质也能得到一定保障,不过即便是拍卖行也是落槌成交,不保证真品。如果是从一些有名气的收藏者那里购买或者交换,则更加保险,因为这些人的眼光可以相信。
青岛天麒阁拍卖有限公司顾问魏书训告诉记者,拍卖遵循的是落槌成交规则,只要是拍卖行声明不能保证拍品真伪,则拍卖行并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记者了解到,现在拍卖行基本上都已经在拍卖条款中注明了“不保真”这一项。
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拍卖规则称:本公司特别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及/或品质,对拍卖标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竞买人及/或其代理人有责任自行了解有关拍卖标的的实际状况并对自己竞买某拍卖标的的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专家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现行法律中存在的漏洞使得消费者权益受到很大威胁。就拿拍卖行不保真的霸王条款而言,不但不违法反而有法律依据。
北京保利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宣传部门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们的拍卖规则完全符合国家法律的要求,并无不妥。
事实确实如此,根据拍卖法第六十一条规定,拍卖人、委托人在拍卖前声明不能保证拍卖标的的真伪或者品质的,不承担瑕疵担保责任。
半岛艺术中心鉴定业务负责人王涛认为,正是由于拍卖行都声明不保真,导致如果拍到赝品,也很难维权。“如果起诉拍卖行的话,官司很难赢。”王涛表示,大多数的收藏者只能自认倒霉,怨自己眼力不行。“只能靠拍卖行自己的良心,大的拍卖行都有很强的专家团队在拍卖之前对拍品进行鉴别”,魏书训说,但也有走眼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看竞拍者的水平了。王涛告诉记者,如果拍卖的时候带着长眼的专家的话,按照这一行的规矩,买到赝品可以要求长眼的专家赔偿。
购买古董不受消法保护
青岛市消协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艺术品消费具有投资的功能,不能将它看作是普通的商品消费。“一般来说,高价买艺术品并非是为了使用,更多的是为了保值或者是投资,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并不适用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位工作人员还告诉记者,这些年,消协并未接到过与艺术品交易有关的投诉。
康达青岛律师事务所律师袁健民也告诉记者,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艺术品交易的法律,只能是通过相关法律的规定进行维权。“如果是拍卖所得的赝品,由于拍卖法已经有了相关规定,一般是不能起诉拍卖行和委托人的。”袁健民告诉记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没有途径维权,如果是个人之间的交易,可以依据《合同法》进行相关诉讼。
2000万买了个假青花瓷罐
半岛艺术中心鉴定业务负责人王涛告诉记者,在收藏圈里,没买到过赝品根本不算入行。“买到赝品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直买赝品。在这个圈子里,谁都交过学费,只是交多交少的问题。”
去年,对于青岛人蔡先生而言,是一个不平常的年份。他花了2000万的巨资买了一个“元代青花瓷罐”,但后来证明 ,这是一个赝品。
蔡先生是青岛一家企业的老总,平常对收藏也相当感兴趣。通过朋友的介绍,他认识了同样是收藏者的黄先生,在黄先生那里,他看中了一个元代的青花瓷罐。黄先生告诉他,这是一个家传的瓷罐,他花了两千多万从一个朋友那里购得。蔡先生一看,认为确实是元代的瓷罐,蔡先生一冲动就花了两千万买了下来。买回来之后,他就向自己的朋友们展示,但不少朋友都说可能不是真的。于是,他就拿到了专家那里去看了看,确实是假的,专家告诉他,这是景德镇仿造的,在当地也就值两百块钱。
消息很快就在圈内传开了,蔡先生本来想再转手卖给别人,但无人问津。由于交易时并没有立下任何字据,所以虽然造假证据确凿,蔡先生也没有办法起诉黄先生,只好自认倒霉。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青岛收藏界都知道一位因为买赝品从富豪变成穷光蛋的事。“他在上世纪 90年代开了一家园林绿化公司,那个时候资产就上亿了,这么多年下来,买了许多高价赝品。家产也赔光了,还欠下不少外债。”对于该富豪的名字,该业内人士表示不方便透露。
“古董商”演双簧骗走20万
今年快七十岁的李大爷是个“老青岛”了,自从退休之后,他就渐渐迷上了收藏。他经常到昌乐路一些古董商那里看看,有时候也会买一些便宜的小件,慢慢地,也跟那些古董商混熟了,不少古董商来了新货也会向他推荐。
一次在昌乐路文化市场转的时候,他遇到了一名自称是收藏爱好者的人,姓曹,“看起来很有钱的样子。”李大爷告诉记者,这个收藏者听说他也爱好收藏,就拿出一张紫砂壶的照片来给他看 ,“你有没有这样的紫砂壶,如果有,我出高价买你的。”这个人还给李大爷留了联系方式,告诉李大爷如果有就马上联系他。开始的时候,李大爷并没有在意,因为他此前并没有收藏过紫砂壶。
没过多久,还是在昌乐路文化市场,他又遇到了另外一个姓马的人,“一听就是外地口音,他问我要不要紫砂壶。”一边说 ,他还一边拿出了紫砂壶的照片。“我觉得好像在哪里见过 ,我忽然想起来这张照片上的紫砂壶和前几天姓曹的人给我看过的差不多。”李大爷告诉那个卖紫砂壶的人,他要考虑考虑,留了他的联系方式。
他马上回家找出了曹姓买家的联系方式,“他说他可以出 30万元买我的紫砂壶。”李大爷告诉记者,他马上又联系了马姓卖家,谈妥了价格之后,以接近20万的价格成交了。李大爷除了拿出自己的积蓄外,还向儿女和朋友们借了一些,把紫砂壶买了回来。他马上联系那个曹姓买家,但电话再也打不通了。然后再打马姓卖家的电话,也打不通了。他这才意识到,自己有可能被骗了。他马上把这个紫砂壶拿到专家那里去看了看,得知这个紫砂壶是假的,也就值一两百块钱。
“我一个月退休金才2000多块,好不容易攒了10万块,全都赔进去了。”虽然李大爷马上报了案,但由于已经找不到这两个人,他也只能等。
文物鉴定混乱证书满天飞
专家认为,古董真伪的鉴定难也是市场难规范的最大问题。苏义才表示,目前的古董鉴定市场几乎处于无法律约束的状态之中。“现在谁都可以开个工作室从事文物鉴定,国家对此也并没有相关规定,这就导致了各种鉴定证书满天飞的情况 。”苏义才告诉记者,这种情况在北京等城市很普遍。“你到琉璃厂去看看,到处都是所谓的专家和各种证书。”
而且,现在并没有一种完全准确的技术手段可以鉴定艺术品的真伪。王涛举例说,现在用来鉴别瓷器真伪的主要技术手段就是超声波检测胎土的年代,“但做假者也很聪明,他会把赝品放到微波炉里处理一下,这样处理之后会使超声波检测设备出现两三百年的误差。”王涛笑着说,“从现在到清代也不到两三百年,我说这是一件乾隆时期的瓶子,误差就太大了。”王涛承认,现在这个行业主要还是靠自身的知识和经验来鉴别艺术品的真伪,“所以你很难就能下结论说人家的东西就是假的。”袁健民告诉记者,现在国家并没有专门的鉴定机构,但一些权威专家的鉴定也可以作为重要证据。
如击鼓传花老骗新不稀罕
王涛告诉记者 ,艺术品收藏具有很长的历史,从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就是,买到了赝品不能声张,只能自认倒霉。“买到赝品在圈内人看来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这说明自己眼力不行。”
有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买到赝品的人之所以不会声张,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想再转手卖出去以减少自己的损失。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种现象在初入行者当中相当普遍,他们手里互相传的一般都是假的。
苏义才表示,收藏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太贪,心存侥幸心理。“新手往往缺乏经验,贪图便宜,容易买回一堆并无多大价值的赝品。”苏义才告诫广大初入行的收藏者:收藏有风险,交易需谨慎。
“收藏是一门大学问,需要很高的知识储备。”苏义才认为,收藏这一行最怕新手不懂装懂,盲目出手。“买赝品即使花钱再少也是损失,买真品花钱再多也是赚了 。”苏义才建议收藏者刚入行时要多看,多上手,多学习,少交易。只有知识储备够了 ,有了专业知识能够识别艺术品真伪了,才有机会“捡漏 ”,否则只能是交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