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资本与热钱涌入文化产业,应学会如何规避投资风险。
文化产业投资热:泡沫or财富?
金融危机对文化产业似乎格外开恩,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文化产业却逆势上扬,大量资本和热钱蜂拥文化产业,既有政府的大力投入,也有民间资本的汹涌澎湃,文化产业是新的利润增长点,在这个领域可以掘得真金白银,但是,在追逐文化财富的热潮中产生的资产泡沫让人担忧。
文化产业“不差钱”
文化产业领域看起来已经不差钱,近几年,众多资本和热钱接连涌入文化产业领域。
2011年11月3日,东方集团宣布与中国中小企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0亿元设立北京太阳火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在地方,以浙江为例,近几年,累计超过1300亿元民营资本进军浙江文化产业。
保守的银行资本也在为文化产业打气,国家开发银行宣布“十二五”期间将向文化产业提供逾2000亿元的融资支持。据了解,截至2011年末,中国工商银行对文化产业的贷款余额已达到630多亿元,为3300多户文化企业提供了贷款支持。截至2011年10月,中国银行对文化产业贷款余额达到255.8亿元。
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也纷纷成立,2012年2月1日,国际经济学家郑雄伟主持发布的《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多个文化产业基金成立,整体基金规模超过300亿元。2011年初,江苏省设立初始规模约20亿元的省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2011年7月,我国首支国家级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成立,规模达200亿元。截至2012年1月1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文化产业基金至少已经有40家。
电影产业不赚钱
诸多事实证明,来自房地产、煤炭行业和风投的热钱对电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人形容电影产业的热钱如巨浪滚滚。
资本和热钱青睐电影产业有目共睹,影片《金陵十三钗》获得民生银行提供的1.5亿元巨额贷款,《龙门飞甲》也获得银行资本的力挺,北京银行向其提供了1亿元贷款,银行业与电影产业的结合正在走向一个转折点。
透过张艺谋的电影作业,也能一窥今日电影的市场万象。“今天的中国,在文化产业这一块,机会远远大于国外。”中国即将成为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电影市场。
《张艺谋的作业》一书于2012年1月出版,在这位电影界大师级的导演眼里,“中国电影市场飞速发展,银幕数在增加,票房在增加,好的作品寥寥。需求量徒增,太急,太快,有泡沫,这不是原因,是结果。电影产业的基础还是薄弱的,队伍专业性比较差,很多应该由专业人员去担当的东西,人的肩膀细,扛不住,质量上总有瑕疵”.中国电影票房迅猛增长,但业内专家普遍认为,票房不等于市场,更不等于产业,中国电影产业有很大的泡沫成分。
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的2011年,全国共新建影院803家,新增荧幕3030块,电影票房比2010年增长了30%。但高票房背后电影公司的艰难生存折射出中国电影产业的尴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博士马光远指出,全国有100多家电影公司,2011年底,统计显示90%的电影公司处于亏损的状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2011年国产故事片产量超过500部,但只有约1/4的作品进入影院上映。“投到影视产业的资金非常多,但大多数影视作品无法和观众见面。”中国人民大学风险投资研究中心研究员陈辉告诉记者,我国的发行体制由政府主导,进入院线和电视台的影视作品相当有限,大多数影视作品沉默在库房里,很多投资人血本无归。
陈辉表示,改变电影产业盈利难的现状,应该创新影视作品的传播渠道和发行模式,最直接的方法是鼓励更多的影视作品通过互联网传播,这会扩大影视作品的受众群和市场,政府也应放宽影视作品在互联网传播的限制。
艺术品市场的一夜暴富
除了电影产业吸引资本和热钱外,艺术品市场也是资本蜂拥的重点领域。
陈辉表示:“艺术品市场最大的问题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有太多的人希望在艺术品市场实现一夜暴富,造假和不诚信屡见不鲜。很多艺术品市场的从业者,利用投资者刚刚进入艺术品市场,对这个行业不了解,大肆造假,圈钱,虚造概念,炒高价格,这实际上说明了市场不成熟,法制不健全。这种现象一直存在下去,市场会做烂,直至萎缩。”
“艺术品市场一二级市场倒挂,作为内容创作和艺术家培养的一级市场冷冷清清,但是作为交易环节的二级市场却被搞得风生水起。艺术品市场缺乏规范、有序的交易环境。”正略钧策管理咨询公司高级顾问黄知才指出,由于房市、股市低迷,大量资本涌入艺术品市场,加上艺术品机构的推波助澜,有的艺术品成交价格已经严重背离实际价值。艺术品炒作、假拍、做局、欺诈等乱象丛生,资产泡沫不断涌现,严重困扰着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园压力很大
目前,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数量惊人。“在上万个文化产业园中,名副其实的微乎其微。”
黄知才保持着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观察,产业泡沫和投资风险让他深感产业深藏的危机四伏,“各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跃进式发展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一些事实和数据已经表明,文化创意产业的泡沫已经开始显现,潜在的风险正在积聚”。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黄知才跟随一个国家级调研项目走访了不少地区的文化产业聚集区,发现只有极少数园区经营得比较成功。黄知才最大的感受是:“这些创意产业园区的概念意义远远大于实质意义,聚焦文化创意内容的不多。大多数园区的占地面积不小,但吸引入驻的文化企业却寥寥无几,有些沦为圈地运动的借口。”
“文化产业园要为文化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持。其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和内容,而不是楼房。如果把产业园理解为盖楼,收取租金,就是舍本求木。”陈辉认为,观察一个文化产业园,要看它在内容和服务上投入多少。在陈辉看来,文化产业园做的好的地方大多是由政府出资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购买设备和技术,供文化企业使用,让文化企业更多地聚焦到内容的创作上。
将钱用到刀刃上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缺资金,还是缺人才与内容?这是一个问题。“资金不是问题,关键是资金来了,文化产业的市场是不是一个良性的市场。”陈辉表示。
“文化产业发展的泡沫问题,归根结底是发展思路和模式存在问题。”黄知才认为,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对内容的关注并不够,对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产业运行模式需要转变,资源整合的水平有待提高。
内容与人才是文化产业的灵魂。黄知才认为,创意人才好比文化产业的引擎,没有这个引擎,文化产业无法持续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黄知才看到了在北京红剧场常年演出的舞台剧《功夫传奇》,一出剧目长演不衰,两度被评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成为中国剧目走出的标兵。在他看来,这是以内容为王的代表剧目,产生了品牌效应和规模效应。
“文化强国要有强大的内容支持和创新能力。”齐勇锋认为,古今中外,凡是文化强国,一定是内容生产型的国家,文化最本质的是内容。
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政府即将建立的国家文化发展基金,主要聚焦文化内容生产,业内人士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瞄准内容和人才,尊重人才和创意内容,投资风险将大大降低,文化产业的市场才能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