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双年展引发传统与当代大讨论
http://www.socang.com   2012-02-07 11:09   来源:成都商报

  一座城市的艺术盛会属于所有观众却不属于所有艺术家?

  2012年的艺术界,嗅觉敏锐的人们或许已经闻到一丝与以往不同的气息:1月5日,由空港10号艺术机构举办的“墨道”艺术提名展正式结束。这场为期不到一月的展览,展出了彭先诚、刘朴、吴绪经、张修竹、秦天柱、王川、叶瑞琨、梁时民、李青稞等16位著名四川国画家的50余幅水墨作品。画廊空间的另一侧则同时展出机构自己的藏品和一批特邀当代艺术名家的作品,形成“对话”之势。
  无独有偶,1月8日,成都A4当代艺术空间的新年首展“山水”邀请了来自杭州的两位当代艺术家,展出的作品都是以纸上木炭的技法,描绘出极富传统色彩的山水图式;同样走“当代路线”为主的千高原艺术空间,也将于今年5月与川大艺术学院联手,为成都实力国画家段七丁举办个展……
  在2011成都双年展的主题向传统“寻根”之余,成都的当代艺术机构也不约而同向传统国画敞开了怀抱,同时表达自己的主张。这一现象如同一粒粒投向湖面的石子,迅速在成都艺术圈产生涟漪———当代与传统,这两个时有交集的圈子,是否将在新的文化繁荣背景下,开始某种新的交流与融合?成都商报记者自2011成都双年展结束后至今,经过历时近三个月的深入采访、调查,为读者带来有关“传统与当代”这个艺术焦点话题的碰撞与争鸣。
  问道 2012艺术界新气息
  当代艺术开始向传统“寻根”……
  “墨道”的策展人陈默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就艺术本身而言,“没有落后的材料和语言方式,只有落后的观念和图像,水墨、国画这种材质和方式本身不应该成为传统、保守的代名词。”他也透露,因为平时做当代的展览较多,所以邀请有些画家参展时,“他们刚开始还有些惊讶,最后都选择了积极参与”。
  陈默告诉记者,其实自己一直都在持续关注传统水墨,和很多这个圈子里的画家是朋友。“四川的水墨有很深的文化底蕴,而这次展览的16位画家,几乎是将主要的代表人物一网打尽”,他骄傲地说。
  陈默对参展画家提出了一些“当代范儿”的要求———希望画家拿出“实验性强一点”的东西,“不要太寄情于传统”。在装裱方式上,不要挂轴,而要像油画一样装框。“不是说卷轴不好,只是在这个空间里,呈现方式应有一定的反差。”不过,陈默在展览海报的排名上也作出了让步。“当代艺术的参展艺术家排名主要是按姓氏拼音排序,或者是姓的笔画多少。传统这边多是按年龄(也就是资历)排序,我最后让步了。”
  同时,陈默也设法邀请到了王川这样当代气质较强的艺术家———他当年的《再见吧!小路》与何多苓的《青春》被共同视为伤痕美术中的代表作。“我希望通过这场展览,促进这些艺术家交流思想,在创作方式、创作观念等方面更加开放;希望成都的水墨生态更面向社会、面向当代,具备更强的社会感染力和批判性。”
  自从2007年正式成立,“墨道”是空港10号艺术机构四年多来第一次大规模邀请国画家参展。画廊老板赵义海表示,他只是希望能把画廊的经营面拓宽一些,“我们面向所有的好的艺术样式,和所有有价值的艺术思想。”
  仿佛是为了强调这一点,此次展览特设了“对话”———展出艺术机构自身的收藏,并特邀部分藏家作品“列席”展览,在空间的另一侧亮相,包括阿鸽、徐匡、李焕民等版画名家的作品。周春芽、何多苓、刘庆和、李津等当代艺术家的油画和实验水墨也都有展出。
  相比较而言,参展艺术家们都淡然以对,成都画院副院长叶瑞琨说:“对于我来说,这就是一场常规的展览。策展人可能想做出尝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要求,实际上中国的艺术家们都在不停探索,各自有各自的认识,艺术家和策展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是不一样的。”但双方都高度认同这一点:交流有益,配合展览。
  回望 2011成都双年展
  家门口的艺术盛会 有本土画家不闻不问?
  其实,2011成都双年展甫一结束,关于传统艺术和当代艺术两个圈子的争鸣和讨论就曾在圈子中出现。去年11月10日晚,总策展人吕澎微博发文质疑:“2011成都双年展本为一次与本地艺术家的交流机会,但最近听说一些本地有名气的画家和重要艺术机构的领导,在长达30多天的展期里自始至终没来看过一次,不知是什么原因?他们对这场发生在家门口的艺术盛会不闻不问,表明了一种自以为是、不求进取的状态,这样的艺术家能为成都城市文化的建设有什么贡献?”
  这一连串的质疑被网友广泛转发议论,不少艺术界人士也纷纷评论留言,关注度极高。吕澎所言究竟是否属实?是哪些“有名气的画家”忽略了这场声势浩大的展览?这一现象的背后,是否还藏有什么更深层面的原因?成都商报记者注意到这个现象之后,对近20位本土画家进行了深入采访,得到了部分答案。
  影响 双年展成为激活成都文化名城的新力量
  2011年9月29日到11月6日,在39天的展期里,成都双年展接待了来自海内外各界人士约28万人次,成为一场全民参与的艺术节日,与之相关的热点话题不断。同时,展览还成为成都和外地许多院校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另一个课堂。总策展人吕澎也一再表示:2011成都双年展最大的亮点,便是“使艺术突破了以往的小圈子,真正成为一个城市的盛会和大众共享的事件”。
  著名当代艺术家张晓刚表示:“2011成都双年展的效应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艺术本身。成都,无疑是最有条件和能力实现除北京、上海之外的当代文化重镇的城市。”中国当代艺术“F4”中的另外两位———岳敏君和王广义也不约而同地表示:“一个城市的双年展做得好,对整个城市的创意产业、社会人文都是极大的促进。2011成都双年展激活了成都‘文化名城’这个古老概念上的新力量,为当代艺术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缔造了新的活力。”成都当代艺术的代表人物周春芽则反复表达自己希望将成都双年展“持续地举办下去”的希望,“一定会收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长期从事美术史研究的吕澎对社会大众美术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状也有着深刻认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们才开始意识到自身传统的重要,而传统此时已被冲得七零八落。”吕澎说,唯一的选择就是面对现实、努力改善。如今,中国真正的美术教育已星星点点地开始燎原:社会教育在弥补学校的教育。越来越多的美术馆、越来越密集的艺术展,无不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张晓刚同样清醒地看到:“中国文化要向全世界发言,用什么?肯定不能用山寨的西方文化,而要对中国新文化进行探讨。”这种努力,无疑可以从2011成都双年展“溪山清远”的主题中看到。带有实验精神的水墨山水与探求古典韵味的油画作品一同出现,当代艺术家们有的用四种油墨印刷原色构成的小圆点解构古代名画,有的在自然山水间融入现代建筑,还有的以春蚕吐丝结蛹的过程来传达“山水”二字背后的文化精神,更有不少来自国外的艺术家参与进来,表达他们对东方文明的理解和诠释。这次尝试,使得本次双年展成为10年来最具特色和话题的一届。
  争议 回归传统 做了一些尝试,但是太肤浅?
  “换了是以前,我肯定会去看(双年展)。”知名国画家刘德扬说,这十年来,所谓的当代艺术已经以西方的强势文化为主导,他不愿意去捧场以当代艺术为主的双年展。知名工笔画家张自启说,自己没看双年展:“在成都不是搞一两次了,以前的我都去看了,真正观念上有新意的作品不多见,不少作品实际上有一些对国外当代艺术的模仿痕迹。我希望看到当代艺术家的个人独立观念与纯熟技术相结合的作品。”
  对画家们反映的“当代艺术占主导”的意见,记者提出,本届双年展主题为“溪山清远”,取回归传统之意。对此,一些国画家认为,这样的传统并非真正的传统,只是在样式上做了一些尝试,比如一些实验水墨、用油画画的国画,都不能叫中国画。四川省诗书画院院长助理管苠说,这还是一个立场问题:“应该是站在中国画的立场上来吸收西方艺术的精华,而不是用西方的审美原则来改变中国画。”
  刘德扬承认,“溪山清远”的主题确实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回归,但“学得太肤浅,不到位,是拾人牙慧,邯郸学步。就像当代艺术经常用的一个词:只剩‘样式’。”张自启也认为,用其他画种简单模仿中国画,材质和工具都不一样,不可能真正回归到中国画的传统上。他强调,不能简单理解中国画的传统,传统不仅包括笔墨、技巧,还有画家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积淀等。
  对于此次“溪山清远”所传达出的“文化寻根”之意愿,成都市美协主席刘正兴表示,“寻到了没有,目前还有待我们继续观察,他们继续探索。”
  建言 双年展给本地国画家开辟一片专区
  成都市美协秘书长刘光灿直言不讳地表示,成都市美协有1600多名会员,开始却对双年展如何选择艺术家一无所知。画家米金铭表示,对于此次双年展,最大的感受是“和成都本土的画家没什么关系”。在他看来,成都双年展应该给本土国画家们开辟一片专区。
  “可能是自己没参加,关注度就不大。”叶瑞琨否认艺术家们不去捧场双年展是出于门户之见。他说,成都画院的国画家没有一个受邀参展,这在画家当中是普遍的一种情绪,“卖锅盔的人吃起锅盔来很难受。”
  当然,艺术家们除了诸多抱怨之外,还是非常真诚地给予了双年展一些建议,他们纷纷表示,希望双年展办下去,希望它越办越好。管苠认为,双年展应当给外面一流的艺术家和四川本土一流的艺术家同一平台,而不应要本土艺术家去仰视外来艺术家。他认为,类似双年展这样的大展,应当以美协、画院等为核心组建一个机构来操作,“参与其中的人一定要有公心”。
  画家江溶特别提到南京的金陵画展,也是由政府打造的双年展,一年油画,一年国画,轮着来,既兼顾又平衡,非常值得借鉴。
  刘光灿建议,这么大规模、代表成都城市形象的艺术展,应该明确办展目的,按一定比例分配参展画家名额。“不仅要认‘人’(画家的名气),更要认‘画’(作品本身的好坏),著名画家可能真正的代表作也不多,不可能张张是精品。”
  刘正兴赶在闭幕前去观看了双年展。他首先对政府对艺术的支持表示了由衷感谢,“影响这么大,有这么多观众去参观,非常了不起。”但这次双年展呈现出来的作品“不够多元”,“更像一场专题展,真正代表时代、并与传统叠加的作品太少,似乎覆盖面有些窄,感觉冲击力不够。很多作品还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不过他强调,在成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举办这场双年展具有很积极的意义。
  记者手记
  传统与当代长期缺乏交流,存在误读
  虽然有这样那样的不解和不满,但许多传统艺术家也不断强调,自己站在传统艺术的立场,并非代表排斥当代艺术。国画家刘德扬就说自己不排斥当代艺术:“严格来讲,我是很喜欢的。我电脑网页的收藏夹里,20%是国画,80%是当代艺术。只是我觉得现在中国内地的很多当代艺术家是在拾人牙慧,捡西方的残花败柳。”
  已近古稀之年的工笔大家郭汝愚说:“所有反映当下的艺术都是当代艺术,这世界本不存在传统与当代的所谓界线。对待正当有根基的当代艺术,我们搞传统艺术的要有容量。”青年画家管苠也说,他并不反感当代艺术,而且当代艺术应该包括中国画。
  叶瑞琨、刘德扬等传统画家曾表示,自己与不少搞油画的都是朋友,也颇认可其中一些功底深厚的油画家。在这次走访调查中,周春芽和何多苓两位当代艺术家是传统艺术家口中提及最多的两个名字,大部分人都非常认可周、何等人的艺术成就。刘德扬还告诉记者,周春芽的国画画得非常好。
  但事实上,传统与当代两个艺术圈子确实存在壁垒,甚至是误读。管苠说,“画国画的人性格比较内敛,彼此之间的交往也只是君子之交,不搞圈子。”大部分传统艺术家认为,现在当代艺术走红,是因为当代艺术家喜欢炒作、出风头,而不少“玩当代”的年轻艺术家却认为,传统艺术家总是故步自封,不愿意接受新事物,窝在画室里搞创作,大多数人很迂腐。
  既然传统艺术家对当代艺术有这么多看法,当代艺术家对传统艺术也了解不够,那么两个圈子之间是否对此有过交流呢?传统艺术家纷纷表示,曾经做过尝试,但不成功。“和他们喝酒聊天都行,但一谈到画画,都相当排斥,搞当代艺术的都对国画嗤之以鼻,其实他们对传统艺术的了解还是比较浅。”
  针对传统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种种看法,画家董小庄提出了一种声音,也算是另一种客观解读:“我们容易活在过去当中,对未来不了解,以致产生恐惧和排斥。”
  对于没去看2011成都双年展的部分传统艺术家来说,各有各的原因,有的偶然,有的必然。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非一天两天形成的。这其中,有两个立场问题是他们提及最多的,一是站在本民族的立场;二是站在四川本土的立场。由于观念的差异和长久的缺乏有效沟通,这一点也成为当代与传统、外来与本土之间的纷争根源。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成都双年展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在售藏品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成都双年展引发传统与当代大讨论 成都双年展引发传统与当代大讨论 匡时春拍推出明遗民书画作品专场(图) 匡时春拍推出明遗民书画作品专场(图) 卡塔尔王室2.5亿美元购塞尚《玩牌者》 卡塔尔王室2.5亿美元购塞尚《玩牌者》 创全球最贵艺术品(图) 南宋古墓惊现殡仪馆后山追踪:墓主为平民可能性大(图) 南宋古墓惊现殡仪馆后山追踪:墓主为平民可能性大(图) 赏析“龙年喜金喜银”纪念章(图) 赏析“龙年喜金喜银”纪念章(图) 蒙娜丽莎胞妹现身西班牙博物馆(图) 蒙娜丽莎胞妹现身西班牙博物馆(图) 意大利别趣珠宝展:世界名画佩戴奢华首饰(图) 意大利别趣珠宝展:世界名画佩戴奢华首饰(图) 署名美院教授画册被指伪书 署名美院教授画册被指伪书 涉事画家强烈谴责(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