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母子图年画
新春佳节的脚步越来越近,家家户户张贴年画曾经是春节期间一件重要的应景活动,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项传统活动已经日渐式微,而作为旧时文化的象征,年画已经从农家的大门走进了收藏家的书斋,成为一种别具特色的收藏品。近日,“古韵拓新春——2012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新春展”在关山月美术馆展出,几百张古老的年画给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增加了一点传统年味,也使得年画收藏成为新的热议话题。
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
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戏剧人物、山水花鸟……此次年画展览的作品题材五花八门,正如一本民间生活的百科全书。
历史上,民间对年画有着多种称呼:宋代叫“纸画”,明代叫“画贴”,清代叫“画片”,直到清代道光年间,文人李光庭在文章中写到:“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年画由此定名。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主要反映了民间百姓的生产生活,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等。新中国建立后,又增加了许多时代气息浓厚的新年画,如英雄人物、祖国建设、自由婚姻、幸福家庭、科学知识等。
清代的文武门神、民国的摩登女郎、新中国的农家劳动……此次展览的年画最早从清中期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被反映在这些年画中,各有特色,成为历史的见证。这些作品有不少是从私人藏家手中借出,作为出借作品的年画藏家,同时也是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院院长,马志强在接受采访时说:“年画经过几百年的流传,表达了百姓们生活上的愿望,不仅满足了人民的精神需求,也体现了年画的商品价值。”参展作品中一幅长32米的巨型无接缝木版年画《农家乐》特别引人瞩目,这幅作品曾获得国家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画面从“洞房花烛夜”开始,“放风筝”、“春耕播种”,一直到最后“春节走亲戚”,共有98个故事情节,1000多个不同的人物,细致刻画了北方的民间习俗。
民间年画制作大量减少
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年画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已经从早期的神祗信仰、驱邪纳祥发展为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之用。明早期的年画是由木版印出墨线,再由人工赋色完成。明后期,随着雕版套色印刷技术的发展,年画进入盛行时期。这时,全国各地几乎都有作坊,其中又以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杨家埠和四川绵竹的年画最为有名。本次展出的正是四大木版年画的代表之一——山东潍坊杨家埠年画。
自古以来,木版年画的印刷出版都是由民间出资完成的,家族式的年画印刷,使这门技艺绵延几百年而不间断。到19世纪末,现代印刷技术犹如狂飙横扫印刷业,传统的木刻年画逐渐被现代印刷年画所替代,使得传统木版年画大大衰退。潍坊文化产业交易所总经理李涛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潍坊杨家埠一个村子里的民间家庭式年画作坊尚存30余家,现在却只有不到10家了,而且手工印制年画的老艺人大多年过花甲,木版年画的传承正面临危险,年画的需求也正在日渐减少。”
外国美术机构看好中国年画
在展览现场,一幅清代的《广告美人图》年画引起了记者的关注,整张年画由4幅美人图组成,有趣的是每幅图上都有英文字样。“传统年画上怎么会有英文,不会是后来的仿冒品吧?”马志强解开了这个谜底,原来这是唯一一幅有英文广告的年画,清代中后期,作为全国四大年画集散地的杨家埠盛产年画,老外慕名而来,为求更好的广告效应便在年画上做起了广告。由此可见,当时年画的繁荣可谓名驰中外。
事实上,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居环境的变化,年画逐渐退出了现代生活,转而进入收藏领域。加上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收藏意义更是不可小觑。然而,由于国内对于年画收藏的认识较晚,很多人还没有留意到年画收藏的价值,所以年画被藏界视为“潜力股”,此时正是加入的大好时机。据马志强介绍,早在17世纪,国外藏家就对中国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清代晚期以后,外国人至中国内地者渐多,年画成了他们猎奇收藏的一项重要内容。如版画之乡的荷兰图书馆、德国莱比锡图书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就专门收藏中国年画。俄罗斯的博物馆所藏年画甚至达到6000多张,远远超过中国的收藏量。在美国以及欧洲等国家的博物馆中,中国木刻年画的收藏也相当丰富,相比之下,大多数中国人对年画的认识仍然非常局限。
收藏门槛低,市场正升温
马志强表示,目前年画在收藏市场上并不引人注意,不过年画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要远大于普通艺术作品。表现甲午战争的《炮打日本国》、表现德国修建铁路的《潍阳火车站》等都及时反映了历史事件,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
据悉,在收藏品交易市场上,有关年画的藏品绝大多数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年画印刷缩样。“文革”前的年画缩样每册30元至50元。而民国时期的老木版年画一张就在100元以上,清代的每张可在300元至1500元之间,至于更早的老年画,其价格就不可估量了。拍卖纪录中,成册的木版年画,折合成每一张画计算,最高价值可达到5000元。
由于价格不高,所以年画收藏的门槛是比较低的,较容易收藏。而且从近年来年画的成交价格上看,年画的收藏市场正在逐步升温。2004年,广州嘉德举行的中国精品年画专场拍卖会上,珍贵的木版年画拍卖估价多在数万元,一幅明代年画《寿星图》最后拍出了7万元的高价,而另外一幅《三星图》售价则高达12万元。然而,由于年画保存困难,品相良好的精品存量不多,所以不少藏家认为,“现在的价格仍是地板价(即低价位)。”
年画收藏也要辨真伪
威风八面的门神、憨态可掬的娃娃、格调高雅的花鸟……这些过去张贴在普通百姓家的年画,正在成为收藏界的新宠。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年画不仅可以增添过年的喜庆氛围,同时也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近年来,年画开始出现在各大拍卖场上,其文化价值逐渐得到认可,投资价值也逐步体现。而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收藏品,怎么收藏年画,更是大有学问。
精品年画数量稀少
之前一直从事民间文化工作的马志强早年受冯骥才影响开始注重民间文化的保护,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收藏年画,如今身为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院院长的他收藏了3000多幅年画,从清代民国时期老年画到改革开放后的新年画都有涉猎,题材广泛、年代久远。谈到年画收藏,马志强有说不完的收藏经,首先按照印制工艺分类,有木版年画、水彩年画、扑灰年画和胶印年画等多种类型,但目前比较具有收藏价值的还属木版年画。制作木版年画要经过画稿、构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等几道工序。其技艺多为世代相传,工艺考究,镂刻精微,因此数量较少。加上年画属于消耗品,人们买回以后,绝大部分都贴在墙上了,揭下旧的贴上新的,一年一换,以前的百姓也没有保存意识,所以品相完好的精品就更少了。
由老版印刷的新年画也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据说,现在有不少藏友直接到年画四大产地高价收购老版,这些古老的雕版也在日渐减少。
特殊题材为收藏新宠
从题材上看,传统题材的“神像类”、“美人童子”类年画依然是收藏的主流,同其他美术作品一样,也是越古越贵。其中明末清初的年画现在已是凤毛麟角,属稀世珍品。清末民初的年画虽然有时偶尔还能看到,但售价也已不低。
除了传统题材外,清末民国时期一些反映特殊历史事件的年画,不仅有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还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比如变法题材的《捉拿康有为》、表现反帝国主义侵略的《女儿习武》等,这些年画当时属于查禁题材,数量稀少,升值潜力巨大。最让马志强自豪的就是自己收藏的一个《炮打日本国》局部扇面,此木版年画完整版为1.2米长卷,收藏于俄罗斯国家图书馆,是清末同盛号画店所制,画面之上还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形式为折扇扇面画,画面用精练的技法描绘了百年之前一场中朝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宏伟的战争场面,可谓传世之作。
至于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文革期间出现的新年画,反映了一个时期的风貌,也属收藏佳品。在此次展览中,《爱学习爱劳动》、《新买的拖拉机》、《生男生女都一样》等新中国特有的题材出现在古老年画上,引起了观众的特别关注。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画坛上出现了很多年画扛鼎之作,如林岗创作的《群英会上的赵桂兰》,贺友直创作的《小二黑结婚》,金梅生创作的《黄山胜迹图》等。但因这类年画多由美术工作者创作,用作展览之后被收藏于历史博物馆,所以市面流通较少。辨别真伪有窍门
作为新兴的收藏项目,随着近年来木版年画的价值不断提升,过去很少有造假的木版年画现在也出现了仿制品。马志强提醒大家,老木版年画是传统手工工艺,均用天然矿物颜料或植物颜料制成,特别是杨家埠地区年画,其黄色是用潍坊地区特有的槐树的果实熬制而成,因此印出的色泽自然厚重,而仿印新品是用平面油墨印刷,颜色过于鲜亮。同时,因为上色技术有限且年代久远,古年画的线条尤其是边框处的线条都不可能太过匀称,而新做的所谓老年画则一般都条纹清晰匀称。另外,老木版年画一般都用手工宣纸印刷,相比机制宣纸比较容易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