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年画,因产在河北省武强县而得名。始于宋末元初,明初已具规模。至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达到鼎盛,形成了以县城南关为中心的年画生产集散地。据统计,明末清初之际,武强南关有画店144家,南关周围有60多个村庄、上千户作坊从事画业生产,并在外地有180余处批发庄,年产量达1亿对开印张,行销大半个中国。武强年画题材广泛,天、地、人三才无所不包,山水、花鸟、人物、动物、花卉、神像、戏曲故事、神话传说、时事新闻、组字花谜等品类繁多,是我国北方劳动人民思想愿望、风俗信仰、审美观念、生产和生活的反映,被誉为“农耕社会的艺术代表”、“民俗生活的大观园”。
1980年武强县成立了年画学会,1983年建立了武强年画社(1995年更名为河北武强画社),1985年建立了武强年画博物馆,1993年武强县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民间木版年画艺术之乡。2003年武强年画被列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首批十大试点之一,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强年画分门别类“量体裁衣”,创造出门画、中堂、对联、条屏、贡笺、窗画、灶画、月光、炕围、桌围、云子、开条、斗方、灯方、扇面、枕顶、兜肚、鞋底儿、手帕、荷包、张搭、册页、西洋镜、博戏图等共计30余种,有讲究地张贴或应用于不同部位,满足了广大人民美化生活环境、寄托民俗愿望的多种需求。
武强年画色调鲜明,对比强烈,除墨线外,一般有3到7种套色,色彩丰富,调子明快。造型夸张,简练概括,人物塑造突破解剖比例,突出头部和眼睛。动物塑造也是如此,“十斤狮子九斤头”,大力度地渲染出动物勇猛伟岸又驯顺可亲的性格特征。武强年画构图饱满,整个画面几无空闲,体现出一种丰满富足的感觉。武强年画常以世俗认同的吉祥物为代表,以谐音、喻义、象征等艺术手法装饰作品,表现人民大众祈福求祥的美好愿望。如“连(莲花)年有余(鱼)”、“喜(喜鹊)上眉(梅花)梢”、“平(花瓶)安(鞍)富贵”、“封(蜜蜂)侯(猴子)挂印”等等。
武强年画在刻版上以大刀阔斧的手法见长,阳刻为主,兼施阴刻。线条粗犷奔放、挺拔劲健,呈现一种古朴稚拙之美。武强年画注重以情节取胜,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要求故事内容上“有讲头”,人物形象上“有看头”,达到“画中有戏,百看不腻”的艺术效果。
大宗生产的武强年画是在古代雕版印刷术的基础上彩色套印而成。制作过程大致分为绘稿、刻版和印刷三道工序。
刻版所用的木材是本地生长的杜木和梨木,木质较硬、纹理细腻,便于雕刻,耐磨损且印刷粘水不易变形。最基础的是墨线版,用来印制画面轮廓线。彩色套版一般有红、黄、蓝三色,有的还有粉红和灰色,这样,制作一幅完整的武强年画通常需要4到6块画版。
武强年画早期印刷所用的是当地芦苇和麦秸制成的草纸,现在使用熟宣纸。传统上使用植物颜料,现在使用的是国画色或广告色。
为便于人们收藏和观赏,武强年画艺人把许多年画作品装裱成画轴、画片、画镜等形式,从而更加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成为更受大众喜爱的民间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武强木版年画的装裱与包装工艺逐渐走向高档化。除了常见的轴画、托片、册页等形式,还开发了门票、明信片、首日封、书籍、画册、珠光板、景泰蓝、挂历、水晶内画、陶瓷、木版等工艺,有的结合中国结等其他饰品,精美独特,成为年节馈赠亲友及国外友人的精美礼品,不仅传播文明、承载友谊,也成为武强乃至河北的一项重要文化产业。
武强年画博物馆是全国最大的年画专题博物馆,馆藏明清以来历代年画古版和珍贵资料1万余件,其中三级以上文物近千件。该馆是国家重点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十大试点之一、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省国防教育基地,中央美院等18所高等美院教育实习基地,年接待观众量达30余万人次。武强县近年来编辑出版了《河北武强年画》、《中国武强年画艺术》、《武强古版民间门画集》、《武强古版灯方年画集》、《武强年画精选》、《武强年画传说故事》、《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武强卷》等年画专辑、专著;积极开展“武强年画中国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等对外宣传和艺术交流活动,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等30多个大中城市及美国、韩国、新加坡、比利时、西班牙、荷兰、日本等国家举办专题展,大大提高了武强年画的美誉度和影响力。研发出年画新产品十几个系列百余个品种,如高档轴画、镜画、瓷盘、刺绣、折扇、张搭、高档变色紫砂杯等,一些产品被评为“衡水市特色旅游商品”,荣获“河北省文化产业产品十佳品牌”称号,出口数十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