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焕阙六角形护阙亭基座清晰可辨
渠县6处7尊汉阙目前出现阙身损毁、基底微倾等问题,盖钢架玻璃大棚保护如何?
2009年6月,渠县被中国文物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汉阙之乡”。但据渠县政协对汉阙保护的实地调研结果显示:“汉阙常年裸露在外,自然原因造成风化、损毁、地基微倾问题,已受到不同程度侵蚀,亟须抢救和维护。”
昨日,国家文物局宣传处负责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国家文物局今年3月已收到四川省文物局有关汉阙保护维修的立项书,“目前立项已经得到批复。”
现状调查6处7尊汉阙风化现象严重
15 日上午,成都商报记者沿着渠县汉阙的分布一一进行了走访。来到渠县水口乡,这里是“沈府君阙”所在之处。远远望去,两尊汉阙左右而立,遥相呼应,气势雄壮。走近一看,在其周围生长着茂盛的杂草,这一对汉阙的右阙基底因风化侵蚀已有剥落,约0.5平方米的石质表面被破坏,而阙顶上的雕刻也同样有侵蚀现象。
渠县的6处7尊汉阙分布在土溪、水口、青神三个乡镇,因为常年裸露在外,加之自然风化,造成阙身损毁、基底微倾、生长苔藓等问题。长期裸露野外,除了风吹雨打,所有汉阙还全部被苔藓和杂草所困扰。在沈府君阙、赵家东无铭阙,石缝里、阙顶上杂草丛生。
“冯焕阙”的管护员赵仁江已经看护该处汉阙近6年了,他告诉成都商报记者,自己在看护汉阙的时候非常细心,“虽然做到了相应的保护工作,但对于自然风化侵蚀现象,我也无能为力。”“由于在农村野外,一些飞鸟或者风把草的种子带到了汉阙上,就长出草来了。”赵家东无铭阙管护员赵贵一说,石头上长草对汉阙的损害也不小。
渠县文物管理所开放管理部主任李春已从事文物保护工作10余年,他说,这些汉阙主要是石头修葺而成,由于风化,造成汉阙的阙身发生空鼓、疏粉、起尘等现象,慢慢地侵蚀汉阙。“想要完全保护好汉阙,从现有的技术条件来说,只能是尽量延缓汉阙的寿命,毕竟室外石刻保护属于世界性难题。”
保护设想使用钢架玻璃大棚覆盖
1849年,渠县邑侯(县令)王椿源为治内所有汉阙修建了 “护阙亭”,一块题名《汉沈府君神道碑亭记》的石碑,至今矗立在水口乡沈府君阙的围栏之内。王椿源在碑记最后呼吁:“后之君子,时加葺治,勿致粗工……实余所厚望者!”在王县令立碑以后,“护阙亭”留存至1979年前后。渠县历史博物馆馆员、业务部主任肖仁杰介绍,“1979年,国家文物局拨出7万元专款,为冯焕阙、沈府君阙修建了仿古围栏。”
在青神乡赵家村,冯焕阙与赵家东、西无铭阙相距不足500米。当地数名年长村民称,这三处汉阙本来罩有护阙亭,但在1970年代末期拆除。“说是石阙风化严重,拆了亭子会延缓风化。”负责管护冯焕阙的赵仁江说。3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拆亭行为被现在很多人所诟病。肖仁杰说:“当地老百姓向我们反映,最近20年来,所有汉阙的风化越来越严重。分析主要原因,是这些年来气候变化较为异常。
渠县政协主席许平介绍,渠县政协最近组织了一次对汉阙保护的实地调研,得出的结论是:“汉阙常年裸露在外,自然原因造成风化、损毁、地基微倾问题,渠县汉阙已受到不同程度侵蚀,亟须抢救和维护。”许平的想法是:“如果能有像西安兵马俑那样的钢架玻璃大棚覆盖,保护效果就更理想了。”
汉阙保护除了资金缺乏问题,其中申报程序的繁复也让当地文物保护单位感到头痛。记者从渠县文物管所了解到,从2005到今年的6年间,该所共制作了一本汉阙保护规划,五本汉阙维修实施方案,但至今实施方案仍然处于申报程序中。
国家文物局:保护维修立项已经批复
对于渠县文管所多次制作的保护规划以及实施方案还未得到落实一事,四川省文物局文物保护处相关负责人何振华解释说,关于渠县汉阙保护要争取国家经费,首要程序需要进行维修立项,立项批准之后需编制保护规划,规划获得省文物局的审核通过后,报国家文物局进行保护规划立项。保护规划立项获批之后,再是编制保护实施方案,方案获省文物局批准再报国家文物局进行立项,立项批准后就可以获得保护资金。
“目前对于渠县汉阙的保护只是向国家报送了维修立项,并且已经获得批准。” 何振华说,当前省文物局正对渠县汉阙的保护规划进行初审,最终落实经费还需要一段时间。
昨日,国家文物局宣传处负责人李学良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国家文物局今年3月确实收到了来自四川省文物局有关汉阙保护维修的立项书,“目前立项已经得到批复。”至于其他保护规划以及实施方案,目前国家文物局还没有收到。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王继飞 记者 陈柯江 邓成满 摄影报道
新闻链接汉阙是我国古建筑“活化石”汉阙有石质“汉书”之称,是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全国仅存29处汉阙,渠县就有6处7尊。汉晋时民俗方面的一大特色就是有钱人厚葬之风盛行。渠县六处汉晋石阙正是这种背景下的产物,其中最著名的冯焕阙和沈府君阙。2001年,“渠县汉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渠县汉阙集建筑、雕刻、书法等艺术之大成,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文化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