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拍卖行到小地摊 捡漏成为普通人的发财梦
http://www.socang.com   2011-10-24 14:13   来源:人民日报

  从拍卖行到小地摊

  ●“捡漏”成为普通人的发财梦

  家住北京通州的老屈每周四、周六都在电视前守着,他是《鉴宝》、《天下收藏》的忠实粉丝。每当持宝者的藏品被鉴定为价值几十万、几百万元的“宝物”,老屈都跟着兴奋地欢呼。

  在民间古玩集散地北京潘家园,小店主戴炜也做着同样的寻宝梦。5年前他在内蒙古农村花2000元买了一只玉猪龙下半部,又花2万元辗转求到了上半部,如今这件合璧的玉猪龙已价值百万元以上。“‘捡漏’了。”他告诉笔者,正是这次寻宝经历促成了他的职业选择。

  民间寻宝热,缘于国际市场上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节节攀升的火爆。2005年,元青花大罐“鬼谷子下山”在英国佳士得拍卖会上以2.3亿元人民币高价成交,创下了当时亚洲艺术品拍卖的最高成交纪录。2009年秋拍,共有4个亿元、90个过千万元的中国拍品成交。行情一直延续到今年,仅嘉德春拍总成交就达53.23亿元,2件过亿元,85件过千万元。其中《松柏高立图》、《山地风》、《两汉策要十二卷》、“明逾满月”跑兽镜的拍卖价格分创同类藏品拍卖世界纪录。

  与艺术品“官价”频频破纪录相呼应,国内民间收藏的财富神话层出不穷——多年用于养花的瓷盆,电视台专家组鉴定为价值数百万元的元青花;10元钱买来的邻家养鸡陶罐,专家指认是全国仅存3件的酱彩剔花盖罐,“少于千万元都不能卖”……

  在寻宝梦的刺激下,老屈如今每次旅游、出差时,都不忘搜罗“古董”,“万一哪件是真的呢?”他憧憬。

  精品书画、古玩玉器让许多人一夜暴富,就连“文革”时期的红色藏品也能令藏友收益不菲。从深圳大学艺术设计系毕业的张定平已经有10多年收藏经验。“年投资回报率在30%以上,远高于这些年家人投资于股票的年回报率。”他说。

  藏家与炒家博弈

  ●金融资本浮起艺术品行情

  据北京华辰拍卖(微博)有限公司董事长甘学军介绍,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几度沉浮:从上世纪90年代到2000年,总体上较为平稳,其中1995年前后是个小高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后转向沉寂;2003年开始稳中有升并持续到2007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重陷低谷。“2009年开始新一轮行情,而且势头猛烈,中国艺术品拍卖步入‘亿元时代’。”

  甘学军分析,本轮国际金融危机后,一方面股市、债市等投资渠道收益收窄;另一方面,宏观调控政策下流动性增加,外资、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各路资金不断转战艺术品市场,行情自然被抬起来了。

  上海市收藏协会副会长宣家鑫认为,相对于其他投资渠道,收藏品市场对资金的要求较低。“一两个亿在股市、楼市难有作为,但在收藏品市场里也许就能兴风作浪。”

  这是一场藏家与炒家之间的博弈。

  2008年秋拍,在金融危机的阴霾下,部分藏家因资金窘迫等原因出售持有的艺术品,也有部分买主为在金融市场低迷形势下规避风险购入艺术品,呈现出炒家退场、藏家进场的局面。

  然而从2009年起,港澳台及国外藏家却纷纷选择出手套现。其中收藏中国艺术品最知名的海外收藏家——比利时的尤伦斯夫妇,从2009年春拍开始,到2010年春拍结束,套现金额已经达到6.05亿元。

  2010年后,又出现了同一类藏品国内拍价数倍于国外拍价的案例。“很明显这是炒家做‘局’,套进来不少人。”一位业内人士指出,收藏品市场起伏,背后还是金融资本在推动。“藏品价值跟着市场冷热随时随地转变。”他说。

  “以前,那叫‘一月不开张,开张吃一月’——家里有真货,自己既有文化也有实力的人才做这一行。现在都是抱着投资的理念做,把古董当普通商品倒腾,不把价格做高压低,怎么赚钱?” 在北京经营一家瓷器店的李先生说。

  精品书画长期看涨

  ●边缘类藏品“泡沫”易碎

  市场行情节节攀升,后市还有没有获利空间?

  “国际上艺术品市场仍处在一个上升阶段,而国内新的价格周期尚未形成,还处于成长期。”甘学军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升,中国文化正越来越被世人关注。特别是中国精品书画,凝结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其投资价值还远没有被开掘出来。“我们只是刚刚迈进‘亿元时代’的门槛,对比国外梵高、毕加索的画作动辄拍出几千万美元的水平,国画精品还有很大升值空间,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看涨。”甘学军说。

  在潘家园长期做瓷器、翠玉杂项古玩生意的朱先生告诉笔者:“这一行的买卖已经难做了。杂项类的好东西价格已经很透明,中间的利润越来越薄。”

  “边远门类藏品的投资泡沫已经很大,比如钱币、邮品、象牙雕、紫砂。近几年在国际市场的升值速度下降很快。”甘学军认为,一套人民币超过币值上百倍、一瓶白酒上千万元“太不合逻辑了,在国际藏品市场上也未有过先例。”他指出,边缘类投资品的“门槛”较低,许多不具有专业知识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常常蜂拥而至又一哄而散,市场起伏比较大。

  机制不完善,赝品横行

  ●摆正心态,练好“基本功”

  今年9月,商人谢根荣被告上法庭。法院查明,他伪造2件“金缕玉衣”并出钱请5位资深专家鉴定为文物,估价24亿元。凭这2件“玉衣”,他为6.6亿元的借贷做担保,又获得5000万元贷款及4.5亿元银行承兑汇票。

  而这只是文物造假的冰山一角。

  “藏品造假很严重,70%—80%都是假的。特别是拍卖行出现之后,经营形式有变化。不只是有兴趣的藏家买,一些权贵阶层的有钱人也在买。这些买家不差钱,但精品文物数量有限,没有假货才怪!”瓷器店主李先生说。

  “艺术品资源是有限的,面对巨大的需求,造假不可避免;如果不加以限制,会有劣币驱逐良币的效应,对整个市场的发展伤害很大。”甘学军说。

  假文物大行其道,除了供需失衡,与目前国内文物鉴定机制不健全有关。中国唯一的政府鉴定机构是1983年成立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但这一身份目前是终身制的,并没有合理的淘汰、进出制度。而正是鉴定家群体,掌握着艺术品真伪的话语权。

  报载,一次某单位同时请3位国家鉴定委员会的专家鉴定文物,第一位专家认为是明代作品,第二位认为是清代的一般文物,第三位看完则哈哈一乐:这是什么文物?假的!市场里遍地都是。

  面对赝品横行,我们该不该“寻宝”?怎样去伪存真、乐享收藏呢?

  甘学军并不提倡全民收藏。“首先得有一定的财富基础即风险承受能力。艺术品投资是长期投资,变现能力差。投资艺术品,一定得用闲钱赚慢钱。买家在经济上、心理上要有一定的抗压能力。”

  “其次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具备一定的艺术修为、鉴赏能力。收藏者需要对将要购买的藏品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工艺与发展有较多了解,对材料的产地和性能以及作者的风格有很深研究。只有知识丰富、眼光独到,才能利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捡漏’、‘淘宝’,才不会上炒家的当、被赝品所坑。再次,要有好的心态。不可急功近利、患得患失,而是把收藏看成一种颐养心性的爱好,融入生活,日积月累,耐住寂寞,造化自来。”

  “大家热衷于传颂一本万利的故事,其实更多的人血本无归。”甘学军提醒投资者,用“赌”的心理玩收藏,即使偶有斩获,最终都会赔得很惨。

  对于初入此行者,甘学军认为当下比较稳妥的投资渠道之一是拍卖行。“相比其他渠道,拍卖行对赝品的鉴定、剔除最为规范。”据了解,2010年,商务部公告了《文物艺术品拍卖规程》行业标准,为我国文物艺术品拍卖的标准化、专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中拍协主持行业签署了自律公约,最大程度地限制以往知假拍假问题的发生。

  “另一个比较稳妥的渠道则是画廊,那里精品多、赝品少。”甘学军说,特别是当代艺术部分,升值潜力非常大,门槛也比较低,适合初学者和普通投资者。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拍卖行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媒体暗访报道文物鉴定 媒体暗访报道文物鉴定 记者和实习生遭30万索赔(图) 马未都:细细品味乾隆御赐养老牌赏析[图] 马未都:细细品味乾隆御赐养老牌赏析[图] 巧夺天工!艺术家创作树叶雕刻(图) 巧夺天工!艺术家创作树叶雕刻(图) 北京容海2011秋拍在即(图) 北京容海2011秋拍在即(图) 北京永乐2011秋拍11月中旬登场(图) 北京永乐2011秋拍11月中旬登场(图) 向京:处境和异境(图) 向京:处境和异境(图) 2011年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图) 2011年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图) “关乎笔墨 “关乎笔墨 良辰美景”补萝庵藏关良戏画作品展在唐云艺术馆展出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