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
近年来,公益行为艺术呈上升趋势,在国内各大城市的广场、公园、地铁口,经常能看见这类活动的身影。但这类行为艺术并未获得一致好评,网友在“艺术”与“抽风”之间激烈辩论着。
其实,国人对行为艺术早已不陌生。这些年,它始终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原因在于它与国人的审美观、道德观以及社会传统反差较大,尤其是一些以裸体、血腥、暴力甚至恐吓方式出现的极端作品。但是,行为艺术反映了公众思想的进步,公益主题的行为艺术更是有积极社会意义。陈丹青就曾说过,行为艺术“谁愿意做就让他去做,只要不犯法”。
不过,以公益为名头自称艺术的,未必都是公益行为艺术。首先,艺术是有一定标准的,行为艺术也需要“有意味”,具有艺术的深刻性。艺术当然可以裸体,但如果以为只要脱光了就是艺术,那岂非人人都可以“搞艺术”,脱衣舞演员就是最杰出的行为艺术家?
别忘了,艺术既不是政治,也不是宣传。事实上媒体就曾报道过,有人利用行为艺术做公益宣传,被质疑为个人炒作。而更多的所谓公益行为艺术,在活动进行时和结束后,都没几个人关注其主题,只给大家留下另类和混乱的印象,这样的“艺术作品”无论对创作者,还是对观众来说,都是极大的悲哀。
不妨将公益行为艺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艺术家创作的,一类是公益组织、公益人士做的。很显然,前者主要的追求在于艺术成就,公益只是其创作主题之一。这样的公益行为艺术,更接近传统艺术。但从公益行为艺术的产生与初衷来讲,它并非社会最需要的。
其实,富有特色的公益活动本身就是很好的行为艺术,比如“多背一公斤”、“微博免费午餐计划”等,不必为艺术而艺术,刻意剑走偏锋。(来源: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