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加索的七个关键词:作品是观察内心的日记
http://www.socang.com   2011-10-21 17:08   来源:浙江日报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正在上海世博园中国馆展出,展出的62件真迹件件天价,这是中国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毕加索大展,所有作品均来自法国国立毕加索博物馆的藏品,几乎囊括了毕加索一生所有重要创作风格的作品。
  毕加索是谁?
  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在任何层面上,毕加索都毫无疑问的是超级明星,人们羡慕他不断抛弃已有创作风格的勇气,羡慕他点石成金一般轻易积累的财富,羡慕他在那一串串感情纠葛中所展现出的艺术家魅力。
  本报邀请中国美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史与视觉文化研究教授先生为我们讲述与毕加索有关的几个关键词,帮助我们去了解艺术家传奇的人生与错综复杂的作品,去思考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传统与超越的实践,以及艺术家创造力的源泉。
  关键词一:
  “我看不懂……”
  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在上海开幕了。据说很多观众表示“看不懂”。这个“看不懂”,曾是毕加索非常焦虑的事。但“看不懂”艺术作品,看不懂毕加索,也不是今天才有的事。作家热·拉波特,是毕加索的女友,写有毕加索的传记《画布上的泪滴》,书中曾回忆当她还是中学生时,为学校《费内隆之声》报纸采访毕加索的情景。毕加索给她看了许多作品,有妇女人像的习作,有用中国墨汁绘制的线描画,以及最新创作的油画……拉波特也是像我们今天的观众一样,脱口而出:“我看不懂……”拉波特写道:毕加索恼火了。“不懂?你是要看懂!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幅画成了数学上算式的求证?绘画不是为了解释——我很想知道,你到底要它解释什么?——而是要在观众的心中激起热忱。”很多年后,毕加索对热·拉波特女士重提这件往事,还是有些焦虑,悻悻地说:“难道你们就听懂鸣禽的歌唱?听懂被油煎的土豆在釜中的呻吟?”也许,这番话还是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关键词二:
  作为艺术的艺术家

  贡布里希爵士曾在《艺术的故事》中写道:“从来没有大写的艺术,从来就只有艺术家。”但在我们普通观众的眼里,还是有少数几位艺术家直接成了“艺术”的代名词:莱奥纳尔多·达·芬奇、梵高……当然,还有毕加索。梵高之所以能够有此地位,主要原因在于其作品表达情感的直接性。所有的观众,具有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语境的观众,都能通过梵高绘画中的色彩与笔触,直接被打动。毕加索则不同,他的生活与作品都同我们有着距离。虽然有关的传记与书籍汗牛充栋,毕加索仍然是我们这个世界一只令人惊诧不已的牛头怪物。
  关键词三:
  毕加索的奇异旅行

  因此,我们最好来看一部有关这位艺术家的绝妙好电影。1978年,他的故事被瑞典导演泰治·丹尼尔森拍成一部令人捧腹直笑的电影作品:《毕加索的奇异旅行》。电影夸张的表现方式,让我们意识到,毕加索已经成了艺术传奇:会说话之前,他就会描画。7岁开始画画。8岁时创作了第一幅油画《骑在马上的斗牛士》。14岁时,他创作了一幅邻居女孩的画像:《赤足的少女》(他以此画获得免试入学艺术学校高级班,开始意识到自己可以成为伟大画家。现在,这幅作品正在上海展出)。毕加索一生风格多变,矛盾、神秘,在20世纪引领着整个现代艺术冲锋陷阵,法无定法,其创造力却似乎永远未见耗竭,从少年早慧,直至晚年变法,他几乎一人独占,已经是人尽皆知的天才故事与艺术传奇了。毕加索留下来的作品据说总计近40000余件,其中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另外还有大量的陶器与雕塑作品,还有一些说不清楚是什么艺术类型的艺术作品与各种涂鸦。
  关键词四:艺术与生活
  毕加索曾说过:我的作品是我的日记,是我一生的观察记录与内心幻想的日记。在艺术史上,莱奥纳尔多·达·芬奇为了不让人看懂自己的笔记,就用倒着书写的方式写笔记。毕加索则直接用各种令人“看不懂”的艺术作品写下自己的一生。试图阅读毕加索的作品,往往困难重重。但是谈论毕加索的私生活,他生活世界中的那些女人、斗牛、共产主义信仰等等,倒是常常可以添油加醋。我们很容易在毕加索的生活与艺术之间摇摆不定,莫衷一是。但是,就像评论家克劳德·罗伊(Claude Roy)在1950年时所说的那样,想要仅仅通过生平传记来系统地解读毕加索,那将是徒劳无功的。约翰·伯格就在《毕加索的成与败》一书中,批评萨瓦特斯(Jaime Sabartes)、塞尔纳(Ramon Gomez de la Serna)、让·科克托(Jean Cocteau)、马诺洛(Manolo)等人有意无意将毕加索的艺术归于生活传记而贬抑绘画本身的倾向。因此,对于毕加索,如果停留在表面,很容易误读。偏于人生现实的,会津津乐道他的私生活世界。同样,那些过于偏于形式上去理解毕加索的,则常常容易迷失在他那繁杂不定的风格中以至于无法“看懂”。
  有些艺术家的作品只是其一生的记录,有些艺术家则只是抽象艺术法则与形式的衍生。但是毕加索却能够做到让这两方面都能左右逢源,相得益彰。所以,看他的作品,既能体会他的人生况味,能够欣赏现实人生给他带来的艺术灵感,同时也能一窥20世纪现代艺术造型语言的发展。他有着打破既存事物、既定秩序的强烈冲动,毕加索以自己的创造力,为艺术争取了解放。对于自己敬佩的前辈,他更是如此。毕加索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一次次临摹委拉斯贵支的作品《宫娥》,临摹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对于可见世界中的万物与人事,也是如此。他从外部观察入手,却从内部形成爆炸,产生造型语言上新的可能。
  关键词五:传统与超越
  有意思的是,通过毕加索的作品,不仅可以隐约看到毕加索混乱矛盾的人生,也同样可以看到希腊罗马艺术的传统,看到他身上19世纪以来欧洲艺术的传统,看到格列柯与委拉斯贵支、戈雅、高迪与巴洛克建筑的西班牙艺术传统,看到米开朗基罗与丢勒的文艺复兴艺术传统,还可以看到古老非洲的、前希腊的原始艺术,甚至可以看到东方世界,中国与日本的艺术传统……最为重要的是,在别人只会学习模仿的地方,在很多艺术家在传统面前踽踽不前的时候,毕加索以最有创造力的方式,完成了艺术上的超越,以此方式延续艺术的活力。正如他自己所意识到的那样:“我晚期艺术中最明显的特点在于对过去的解放,从而使绘画到达至高无上的优雅境界。绘画比我更厉害,它引导我为它争取它想要的东西。”作为大写艺术的一个代名词,毕加索可谓名副其实,他总是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语言。
  关键词六:创造力
  这一切,都在于一个秘密:毕加索的创造力。詹森在他的《艺术史》开篇序言,就以毕加索著名的《牛头》来解释艺术中的“创造力”概念。他比较了一般的人工制品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差别。《牛头》仅由一个旧自行车座和一副旧车把组成。奇怪的是,车座和车把本身并非艺术品,它们只是我们大家熟见的日常用品。尽管这件作品(车座加车把)简单到极点,但越是细想,就越是震惊于毕加索的创造力,他有想象,他还有行动,他从决不相干的具体物体中找到并创造了牛头的形象。结果如此简单,过程却步步惊心,这或许正是创造力的特点。毕加索的确令人难以捉摸,他是塞尚之后,最有意识地同固有艺术传统进行告别(farewell)的艺术家。如果说,梵高从色彩上做出了巨大革命,那么毕加索则沿着塞尚开创的道路,在艺术的结构上继续推进革命。
  关键词七:误读与对话
  不仅毕加索的作品让人觉得难懂,他不时的惊人之语也总是容易遭人误解。当拉斯科洞窟的史前艺术被发现并公布于世,毕加索看了以后感慨道:We learn nothing。我们一时难以明白话中的意味。1956年,张大千和毕加索见面,成为画坛传奇。毕加索对于中国艺术的赞美,也常常被人消去深意,被简单地解读为对于东西方艺术的一次比较,更容易被那些狭隘的民族主义者视为中国艺术强于西方艺术的最大佐证。你看,连人家毕加索都认为中国艺术高于西方艺术嘛!“2011毕加索中国大展”已经开幕,交流与对话再次起航,在今天现实的语境里,值得追问:毕加索的时代,究竟还有没有完全过去?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毕加索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马未都:细细品味乾隆御赐养老牌赏析[图] 马未都:细细品味乾隆御赐养老牌赏析[图] 巧夺天工!艺术家创作树叶雕刻(图) 巧夺天工!艺术家创作树叶雕刻(图) 北京容海2011秋拍在即(图) 北京容海2011秋拍在即(图) 北京永乐2011秋拍11月中旬登场(图) 北京永乐2011秋拍11月中旬登场(图) 向京:处境和异境(图) 向京:处境和异境(图) 2011年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图) 2011年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开幕(图) “关乎笔墨 “关乎笔墨 良辰美景”补萝庵藏关良戏画作品展在唐云艺术馆展出 吴冠中巅峰代表作《春风桃柳》亮相匡时秋拍(图) 吴冠中巅峰代表作《春风桃柳》亮相匡时秋拍(图)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