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兴未艾的新媒体艺术收藏
http://www.socang.com   2011-09-15 10:34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延展生命”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近日在中国美术馆进行,展览通过来自30多个国家新媒体艺术家的作品表达了对人类生存方式的反思。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这也是一次全新的观展体验,艺术作品随着周边环境变化而改变,让观众在和作品产生互动的过程中去理解、思考。比利时艺术家劳伦斯·马斯塔夫(Lawrence Malstaf)的作品Nemo Observatorium就是让参观者在一个充满塑料泡沫颗粒的巨大、透明聚酯圆筒里感受由5个强力风机吹得泡沫颗粒漫天纷飞的感觉,狂风的风眼处则是一片安宁,如冥想般催眠。乍看上去,这个装置蔚为壮观,人们可以追踪其循环的图案,注视三维像素的不同层次,或者聆听其瀑布般的声音。这件作品可被看作是一个训练人在多变环境中寻找内心平静的仪器,在一段时间后,空间似乎被放大,而人逐渐失去对时间的意识。

  国内大众对新媒体艺术可能并不是很了解,实际上它就在我们身边萌发。新媒体艺术家通过不一样的科技手段,用不同的媒介和方法去表达他们的作品。国内的新媒体艺术家通常喜欢使用录像和机动装置作为他们的表达方式。也有一些先锋艺术家尝试利用网络、电子、数字和生物等媒介,利用新兴科技作为他们的表现手段,从而和大众的生活体验更为贴近,也更为有趣。新媒体艺术在不经意间进入到了现代艺术的各个领域,如今的新媒体艺术是一门非常综合和交叉的学科,它的表现手段也是多样化的。

  从某种角度来说,“新媒体”是相对的、变化的、具有时间概念,也一直伴随着艺术的发展而发展。就如15世纪欧洲人通过亚麻油调和颜料完成油画,就如路易·达盖尔发明照相机促使了摄影艺术的产生,到了20世纪,数字相机、摄影机又衍生出录像艺术。当下,随着人工智能、电子、数码、网络、航天、生物等科技发展,艺术家们有了更多尝试、创作和表达的途径,“新媒体”预示着更多可能性,也带给人们更多欣赏和思考空间。

 

  新媒体艺术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移动摄影的发明和一系列电子电器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的氖气灯(霓虹灯)盛行,不仅给人们带来美丽的夜晚,也逐渐地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艺术家布鲁斯·瑙曼(Bruce Nauman)就用了霓虹灯创作了一系列观念艺术作品,以此反思那个时代。他的作品就像酒吧广告,又像商店标志,然而表达的却是语言哲学。电视机问世,视频技术发展而产生录像艺术,这些都让我们的视觉听觉得到了延展。直至今日,录像艺术仍然是很多艺术家所热衷的表现形式。涌现出了很多大师级的人物:白南准(Nam June Paik)、彼得·坎普斯(Peter Campus)、加里·希尔(Gary Hill)、比尔·维奥拉(Bill Viola)、托尼·奥尔斯勒(Tony Oursler)等。他们的作品被众多机构和个人争相收藏。

  1996年之后,随着科技飞跃发展,产生了很多不同形式的新媒体艺术:网络、互动、虚拟、机器人、软件、信息、数字、电子艺术……澳大利亚的媒体艺术家杰弗里·邵被视为交互式数字电影领域内国际研究者中的关键人物之一,他也对沉浸式的数字体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品能将观众融入其中。

  互动装置也是格外吸引人的艺术形式,比如,丹尼尔·罗詹的《木镜》由830块木块组成,藏在《木镜》中的摄影机捕捉着作品前的一举一动,并且通过计算机信号处理将影像通过黑白阴影通过木块本身不同的色泽,利用木块倾斜的阴影,响应成每个画素影像的明暗度,令观众实时地看到画框中的像素画。凯西·瑞斯则通过软件代码生成各种令人惊叹的作品,艺术家利用特殊的纹理以及算法组合绘制出了常规手法难以实现的艺术品,这些艺术品中或是摄取,模拟了自然以及宇宙的元素,或是从哲学语境中探寻混沌和模糊哲意。

  国际上的新媒体艺术市场已稳步成熟,甚至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上世纪60年代后,大多数美术馆、基金会、大公司参与了新媒体艺术品的收藏运动。机构收藏的方向是有一定学术性的收藏,他们的学术导向使得他们收藏了一系列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机构收藏针对的是留住新媒体艺术发展线索。比较著名的机构有:

  日本ICC

  日本电信电话股份有限公司(ICC)设立的媒体艺术特型美术馆、博物馆。1997 年成立于新宿的 ICC,提倡通过艺术和科技结合的精神,鼓励利用科技创作的作品,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在此展览交流,也投入了很大的资金进行新媒体艺术的普及和收藏。

  德国ZKM

  1993年,ZKM艺术与媒体博物馆在德国卡斯鲁尔市正式成立,这是全球最早、规模最大的科技媒体艺术中心。有别于传统的美术馆,ZKM同时具有博物馆、学术机构以及科研功能。

  荷兰V2

  荷兰V2媒体艺术中心在国际媒体组织里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1981年,由3位荷兰艺术家创办了这个中心,在近30年时间里,V2邀请了国际上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进行驻留、研究和创作。V2的功能、结构和运行模式近似一个协作平台。它联结了不同领域专家共同协作完成项目。不同于其他的机构,V2的分配模式是网络性、长期性的,它借助流动性来积累项目和关系,同时积累了一系列的知识文库。

  对私人藏家而言,新媒体艺术作品与传统架上作品收藏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一些作品的日常供电,或是技术上的维护。然而这些问题并未使收藏者们望而却步。就国外市场来说,新媒体艺术作品近几年发展极为迅速,同时技术也导致了新媒体艺术品的制作总量以及范围的扩大。电脑芯片、电脑软件成倍地更新进步,视频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数年前还难以实现的艺术作品如今已经可以实现和展览了。电子元器件不断微型化,开发成本不断降低,也使很多新媒体作品尺寸得以微型化。新媒体艺术品逐渐从只适合机构收藏,维护费用又极高的大型装置作品转向适合个人收藏的小型作品。虽然许多新媒体艺术品都需要小心地安装调试,并且由于其技术复杂性也需要长期维护,这就不是买件架上作品挂在墙上或者放置在一边那么简单的事。

  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也并不落后于国外。20世纪90年代早期,就有一些艺术家举办和录像艺术相关的展览。2000年初始,国内各大院校也逐渐开设了新媒体艺术课程以及新媒体方向的研究。2010年6月,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媒体实验室,通过跨专业的合作以及邀请艺术家进行驻留创作来推动国内新媒体艺术的发展。如今,不论是大学教育或是机构都在关注新媒体艺术,尤其是近几年来的一系列的大型展览和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新媒体艺术越发受到人们重视,大众也逐渐意识到了新媒体艺术品的价值。从2007年在上海举办的电子艺术节,2008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合成时代”,2009年的“延时”展览,以及2011年的“延展生命”。这些展览不仅在国际上产生了非常的影响力,在新媒体艺术学术方面也积累了一系列可供收藏参考的评价体系和学术资源。

  对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作品收藏,国外的收藏家和画廊早已开始有体系地收藏了。近年来,国内机构也逐步开始收藏。近期在上海民生美术馆举办的“确切的快感——张培力回顾展”就呈现了张培力1988年至今的22件优秀作品。张培力作为“中国录像艺术之父”,他的作品交易可以看作是新媒体艺术作品的一个路标。

  中国独有的艺术市场结构以及藏家的观念,在收藏方面新媒体艺术品还没有完全被接受。有专家预计,新媒体艺术品的升值空间极大。虽说目前新媒体艺术品在国内还是机构收藏偏多,但对于具有独特眼光和雄厚资金的收藏家来说,或许投资收藏新媒体艺术品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艺术收藏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已有2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内容:
香港蘇富比将于10月4日举行中国书画秋季拍卖会(图) 香港蘇富比将于10月4日举行中国书画秋季拍卖会(图) 中翰清花秋拍成交量涨了两倍(图) 中翰清花秋拍成交量涨了两倍(图) “盛世水墨 “盛世水墨 相约金陵”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2周年暨中国画邀请展即将开幕(组图) 明成化杂彩瓷器鉴藏浅说(图) 明成化杂彩瓷器鉴藏浅说(图) 中国名家书画收藏展举行(图) 中国名家书画收藏展举行(图) 墨无成规 墨无成规 文化有根 2011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 2011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 荣宝斋高仿《富春山居图》首拍11.2万成交 荣宝斋高仿《富春山居图》首拍11.2万成交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声明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版权所有 中国收藏网 ©2002-2010 浙B2-20080195 E-mail:web@socang.com 客服热线:0571-87068182 客服QQ:328271981 业务合作:0571-87020040/28057171/87242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