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战国墓出土金耳坠
http://www.socang.com 2011-09-05 15:39 来源:盛世收藏
1992年末至1993年初,山东淄博市博物馆在本市临淄区商王村西侧发掘了两座战国晚期墓,其中一座墓的墓主为女性。在其椁室中出土了一对金耳坠。两件金耳坠形制大小和制作工艺相同,通长7.3厘米,由金丝、金叶、金珠、绿松石坠、珍珠和骨串饰等饰物组成。上部是由八条金丝编织成的网状锥形体,锥体上端有横穿可以佩戴,四周镶嵌四颗圆形绿松石片,锥体下悬持一金环,金环之下为一颗较大的三瓣金叶,三者以金线相连,金线中穿珍珠两颗,现已破碎脱离金线。金叶之中包一颗较大的绿松石坠,每瓣金叶又各嵌一绿松石片。在锥体周围和金环两侧,都有以金线和骨环组成的串饰,串饰下端也有较小的三瓣金叶,金叶之中又各包一颗绿松石坠。在锥体、金叶和金环上都饰以金珠纹。这副金耳坠选材考究,制作技术精湛,给人以高贵华丽之感,可与现代金饰品相媲美,是我国金器饰品艺术中的瑰宝。
两件金耳坠出土时置于漆盒之中。在那个以金银为贵,以金银为宝的年代,无疑是女主人的心爱之物。从墓中出土金银器数量,精美程度,甚至几件带有铭文的银盘、耳杯等器物来看,无疑为贵族墓葬。至于主人的身份,墓中还无器物可以证明,正在考证中,但可以肯定,这件珍贵的文物无疑是贵族夫人心爱的首饰。
耳饰大致分为两类:一是长形的耳坠,一是圆形的耳环。耳坠是在耳环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它的上部是一个圆环,环上缀一组坠饰,因形得名,故曰耳坠。李笠翁在他的《生容》里说,耳饰里小巧简洁的耳环为“丁香”,繁复华丽的耳坠为“络索”。“耳著明月珰”形容的就是充满动感的耳坠。我国先秦时期,金耳坠出土数量甚少。1979年5月在内蒙古自治区西沟畔匈奴墓中,出土了一对战国晚期金耳坠。坠饰由金丝盘成尖帽状,中间串绿松石,制造工艺较为简单。而这对金耳坠,制作之精、造型之美、创意之妙,不仅在齐墓发掘史上为首次出土,也是国内先秦墓中所罕见的。
艺术都来源于生活。这两件金耳坠从自然界物象和现实生活中获取艺术创作的生命源泉与灵感,并大胆的发挥创造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把客观现实中的事物提炼加工为艺术形象。如金坠上部的网状锥形体,在自然界与当时生活中已不见完全相似的物体,但经专家考证,其创作构思应是源于捕鱼的渔网。网状锥形体上端是网,其下部网孔是目,绳结处以堆叠金珠纹取代可谓恰如其分。下部网孔内再配以晶莹润泽的绿松石,使网状锥形体如璀璨的宝塔愈加玲珑剔透。网状锥形体托盘之下的金丝悬挂金叶包镶绿松石坠,其造型系模仿植物中枸杞类的果实,但不是写实照搬,而是在局部进行取舍和艺术加工。如在金叶表面堆垒金珠纹、连珠纹,在金丝上串以珍珠的内饰,使其处于朦胧的艺术境界之中。金耳坠上所悬挂的三层九组金叶包镶绿松石坠,如累累硕果古朴自然,让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整个坠体看似复杂、繁赘,可由于点、线、面有机的结合,结构布局巧妙合理,繁简疏密得当,充分达到了工艺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可谓世间之难得的珍品。
临淄,是历史上齐国的首都,曾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在历史的烽烟中存在了800余年。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手工业高度发达,商业繁荣,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都市。工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使齐国的手工业生产能“聚天下之精财,治百工之锐器”。这种传统手工业历久不衰,且愈纯熟,成为齐文化的显著特色之一。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齐都临淄成为东方的大都会。城市的繁荣,又使传统的侈糜之风得以滋长蔓延。金耳坠的出土,从某个侧面显示了战国时期齐国发达的金银细工技术,是齐国手工业技术水平发达和侈糜习尚的重要佐证。
责任编辑:本站编辑
- 推荐关键字:金耳坠
- 收藏此页 |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注: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中国收藏网的价值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