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初开始,在沈海高速复线漳州段,考古工作人员先后发现了5座距今约3000年的商周时期墓葬,并出土大量陶器。昨日,这些陶器被送往厦门大学进行后期的修复工作。
经过几千年的腐蚀,墓坑里已片骨无存
据考古队员们介绍,由于沈海高速复线漳州段要进行施工,因此漳州文管办联合厦门大学考古队对这些路段进行了考古勘探。该工作从今年5月初开始,他们先从漳州平和安厚镇开始考古勘探。
一考古队员说,此次最大的收获,莫过于发现了商周时期的墓葬。他说,当时他们在工地上找到一些陶片,初步判断这里存在史前人类生活遗迹,于是决定深挖。没想到后来挖出的陶片越来越多,接着他们还发现了一个两层的倒梯形的土台,“这叫二层台,是墓葬中常用的一种形制,一般来说台上放的都是随葬品,这意味着底下有墓葬。”
果不其然,在二层台的土堆里,考古队员们找出了大量陶器,有罐、尊、杯、钵等。根据这些器具上的纹饰以及造型,考古队员断定:这是一座商周时期的墓葬,距今大约3000年,属于浮滨文化的代表。
可惜的是,这座墓葬内并未发现遗骨。工作人员解释,当时人死后下葬还没有使用棺椁,都是直接入土为安,且福建地区的土壤呈酸性,腐蚀性较大,因此数千年之后片骨不存。
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考古队员们又在安厚发现两座商周时期墓。而截至整个勘探工作结束,考古队员们共在漳州安厚、山格、诏安官陂发现5座商周时期墓葬,并出土了大量陶器。
考古队员说,这个时期在福建地区生活的人类在制作陶器上,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这次出土的陶器有长颈大口尊、圈足豆等,还有一些陶器上带有方格纹等装饰,都是商周时期陶器的典型代表。昨日,这些陶器及其碎片都被送往厦门大学进行后期的修复工作。
福建省昙石山博物馆林公务馆长说,正在进行抢救性挖掘工作的闽侯仁山遗址,属于福建史前文化的重要构成。而漳州的墓葬群,所反映的也是史前人类(商代中期福建进入青铜时代)的生活情况。这两地的考古发现,在时间上、地域上都丰富了整个福建地区的史前文化研究,对还原福建地区老祖宗生活很有意义。
它们均属浮滨文化墓葬
在考古现场,考古队员们反复提到一个名词,“浮滨文化”。究竟什么是浮滨文化?为何漳州出土的这5座墓葬被断定属于浮滨文化?
福建省昙石山博物馆林公务馆长说,所谓浮滨文化,其实是根据区域概念划分的。他说,距今3000年左右,在福建地区生活的先人们形成了三个文化圈,分别是:黄土仑文化、浮滨文化、白主段文化。
所谓的黄土仑文化,是指在福州一带生活的先人以及他们的文化圈,根据在闽侯鸿尾乡黄土仑地区的考古发现而命名,这个文化圈出土的陶器大多是拍印的几何印纹陶和刻画的几何纹陶。
在闽北一带生活的先人们形成的文化圈,则被称为白主段文化,反应在陶器上则是没有刻画形的图案。
而浮滨文化指的则是生活在包括闽南一带、广东潮汕、江西南部等地区人民创造的文化,反应在陶器上的典型特征是造型以大型、敞口为主,少有装饰,以素面为主。此次发现墓葬的地点在漳州,属于闽南地区,因此被归为此种文化类型。